下载此文档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结课论文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摘要:根据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并结合国内外现状,对海绵城市的理念,建设及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城市规划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如广州、杭州、北京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2011年,“到武汉看海”成了流行词;2012年,北京“7·21”大雨让77位市民失去生命……
城市发生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传统的市政“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顺畅”的模式,实际上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实际上,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指导。
1 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不完全依赖下水道等“灰色设施”。
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的四项基本内涵:
⑴本质: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⑵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
⑶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⑷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海绵城市的起源
海绵城市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三代概念。
20世纪70年代,美国许多城市内涝现象严重,联邦政府通过建设深层隧道等方式,延缓雨水进入受纳水体,缓解雨洪问题。由此形成了以建设深层隧道和调蓄池为措施的第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最佳实践管理(BMPs)。
BMPs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雨洪问题,但也存在局限性:⑴占地面积大,施工影响大;⑵投资大,须由政府主导建设;⑶设施功能单一。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第二代雨洪管理概念——低影响开发(LID)。LID强调源头控制以实现雨洪管理,代表的工程措施有绿色屋顶等。大部分LID工程措施本质为增加城市的雨水吸收和疏导能力。
LID可以对BMPs的局限进行弥补:⑴占地小;⑵单个项目投资相对较小;⑶具备景观功能。
21世纪初,BMPs和LID进一步发展,第三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绿色暴雨基础设施(GSI)被提出。类似的理念在美国成为“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在澳大利亚成为“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我国根据GIS的理念,结合国情,提出了“海绵城市”这一理念。
海绵城市结合了BMPs和LID,既注重源头控制,也重视末端处理。
海绵城市的载体
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湿地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447750
  • 文件大小35 KB
  • 时间2017-10-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