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歌悠扬唱响在课堂
摘要:咸水歌,古称“?D家歌”,又名“沙田民歌”或者“水上民歌”。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水乡流传最广的一种民歌形式,其中心在中山坦洲。它是水乡人民世代传承的民间口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咸水歌昔日的兴盛不再,会唱咸水歌的人越来越少,咸水歌悠扬的旋律好象要从人们的耳边消失了。2006年,中山咸水歌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家赋予我们保护和传承咸水歌的历史使命。这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去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
关键词:咸水歌课堂难题对策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这样的方式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其传承、保护与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让咸水歌悠扬的旋律在水乡继续流传?其实保存咸水歌的最好方法是“活存”(活态保护),就是让更多人学会唱咸水歌。而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最简便易行的方式和渠道。2005年3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将传统音乐文化内容落实于教材,扎根于学校和课堂,能使优秀传统文化广泛、有效地得到保护和传承。因此,让中山咸水歌走进中山的学校,并唱响在课堂,是让咸水歌传承下去,久唱不衰的最好办法。
作为中山的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咸水歌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学习家乡的民歌,使学生对家乡产生更浓厚的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难题:
首先,就是“师资”的问题。咸水歌进课堂要依靠音乐教师。我们的音乐教师虽然受过专业的音乐教育,但谁也没在大学学习过咸水歌,因此对咸水歌的起源、唱法、特点及与咸水歌有关的民俗文化等都没做过深入了解。再者,好多音乐教师是外地人,不会说本地的方言,而咸水歌是用广州白话这种方言演唱的,不会说这种方言理解歌词都有很大困难,更不用说在课堂教唱了。
其次,在当今社会学生受到流行音乐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很多学生迷恋欧美、韩国的流行音乐,甚至达到疯狂的程度。而民歌在他们眼里是“土、旧”的,怎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使乡音得以传唱?这是另一个难题。
不仅如此,咸水歌也没有专门的教材,在课堂上教什么内容呢?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教呢?这些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针对以上难题,经过本人的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有以下对策:
一、教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主动学习乡土文化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聚集着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积淀,体现着各民族艺术的精华,可谓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咸水歌是中山水乡人创造的文化财富,有着独特的风格,也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传统音乐文化观念,才会主动学习和钻研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论和知识,去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去学习当地的民歌、民乐,并且研究乡土音乐进课堂的形式和方法。
当然,想唱出地道的咸水歌不容易。这不仅涉及到语言问题,还有演唱的声音、韵味等问题。正确的做法首先应该向本地的咸水歌专家学习。就比如中山市咸水歌传承基地――胜龙小学的音乐教师叶慧珍老师,为了将地道的咸水歌传授给学生,利用节假日向本地的咸水歌专家陈锦昌老师学习多年,民歌演
咸水歌悠扬 唱响在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