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萧红作品浅探.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萧红作品浅探
摘要:从萧红的经历和作品可以窥见萧红的内心情感和对家庭的渴望。这种无家的经历给她带来了痛苦,同时也带来了写作内在的激情和深思。萧红那“以恨写爱“的无家情结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作品分析入手,从萧红作品中悲凉的人生意蕴、独特的女性视角、国民抗争意识的唤醒三个角度试图解读萧红,并以此窥见那个时代“创新与继承、立本与开放、自由与责任、批判与解剖”等现代文学的品格在萧红的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悲凉意蕴;女性视角;国民意识;抗争精神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21-02

一、悲凉的人生意蕴
“寂寞”与“荒凉”,这是我在《呼兰河传》中看到的最多的两个词。
作品中几次写到:“我家的后院是荒凉的”“家里边人越多,我就越寂寞。”“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这些环境描写无不渲染了悲凉氛围:“每到秋天,在蒿草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一的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萧红作品中有一种普遍的“悲凉意蕴”。这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灾难性和艰巨性给人的危机感,整个社会的主色调就是荒凉的,苦难而动荡。萧红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坎坷曲折的经历和她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是形成她小说悲凉意蕴的重要基因。
但是,这种悲凉并不是简单的对人生无常的哀叹和对命运的无奈,它似乎蕴含了更广阔的意蕴,在看似平凡的语言中平静地点染出让人心灵颤抖的对时间轮回的深思。
我读萧红的作品,感受最为深刻的是这个在呼兰河边长大的女子对河水流逝的思考。这种思考通过放河灯这一细节表现得极深刻:“可是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等流过了自己,也还没有什么,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去的时候,使看河灯的人们,内心里无由地来了空虚。那河灯,到底要漂到哪里去呢?”人生的过程就像是这水流的过程,就像是这放河灯的过程,这种迷茫的未知的无奈也是萧红一生在探索和执着追求的隐喻。
萧红作品的悲凉意境还体现在其众多作品的一种真实而没有结局的痛。且看《呼兰河传》的结尾:“听说有二伯死了。东邻西舍也都不知道怎样了。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读者到此,似乎只是读了人生旅途中的一小段,对往后的人生未知,更增添的结尾的悲凉。在《手》中,王亚明的未来让人担忧而心痛。“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远,那闪光就越刚强。我一直看到那远处的雪刺痛了我的眼睛。”《牛车上》车夫彼此招呼着:“好大的雾!”“三月里大雾
……不是兵灾就是荒年……”以大雾这个环境结尾,使得这沉重窒息而迷惘的意象落在读者的心里。
经历了太多人世沧桑,萧红的生平本就是一部文学作品。萧红在童年的时候便承担痛苦磨难,促使其性格中带有悲凉,孤独意识,到后来不幸的感情生活,造成他们精神上的创伤,而这些被压抑在作家的内心深处,造成其独异的性格和心理气质。同时,萧红所受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对人生的探索和女性出路等方面。鲁迅《伤逝》中子君的悲哀,易卜生剧本“娜拉的出走”都引起萧红对人生的思索。在寂寞中,萧红忧郁地参悟着人生的生老病死、轮回流转。
二、独特的女性视角
萧红,

萧红作品浅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zhiguo01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7-10-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