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1】
通过在苍溪县的调查,结合对全省88个贫困县的比较分析,当前各地在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上积极性很高、干劲很足,但在如何更好地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从灌到滴灌上,还有六个方面的共性问题需要重视研究。
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是基础。按照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 2736 元的标准识别和确定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既公开透明又简便易行,但在实际筛选统计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入户调查误差带来识别偏差。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户大多有藏富心理,仅靠短时间的入户调查,难以对农村家庭收入完全摸清,调查统计人员对数据的采集和在对数据真实性的确认上手段有限,不一定能做到完全精准。加之还有少数群众有争当贫困户思想,有的农户在识别前将子女与父母户口分开,导致收入微薄的老年贫困户增多;
二是群众平均主义心态造成人为漏统现象。部分地区评定贫困户,群众认为拿了低保再评贫困户,是骑了双马,部分基层工作不细致、把关不严,导致部分贫困户被漏统
三是处于贫困线临界值之上的农户,因病因灾极易返贫。从抽样调查情况看,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刚迈过2736 元的农户仍占到近2%,这类群体无法直接享受精准扶贫带来的政策红利,抗灾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演化成为相对弱势群体。
调研中发现,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来临,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带来空心化。目前,农村人口普遍向外流动,大多数青壮年长期外出务工,农村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劳动力的缺乏,已难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带来低收益。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粮、养猪等传统产业,结构单
一、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民很难直接从传统农业中获利。加之贫困山区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迟缓、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大量空壳现象,造成贫困村土地流转价格低,贫困户获得的收益少;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带来奔康难。部分贫困乡镇、村地处偏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晴通雨阻,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彻底扭转,当地老百姓以垮垮房子烂泥路,乱七八糟无人顾,乌鸡凤凰都外飞,男人难以娶媳妇的顺口溜来形容他们的生活环境。
调研中发现,目前社会和群众对扶贫开发攻坚的期望值过高,不少人单纯认为脱贫奔康只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为有效统筹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扶贫攻坚合力最大值,必须正视主导性、参与性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研究破解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部分乡、村党组织引领带富能力不足的问题。乡镇干部任务繁重,承担多个角色,既是组织领导者,也是具体实施者,既牵一条线,也管多个面。有的边远乡镇还因工作人员流动快,难以保证扶贫攻坚力量。个别村党支部班子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低。以苍溪县为例,214个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 5
,大专及以上学历36 人,仅占1
%,党员平均年龄57岁以上,在扶贫观念、政策掌握、组织发动、技术指导、服务群众方面跟不上形势需要, 老马拉大车有心无力;
二是一些部门帮扶措施简单、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调研发现,负责帮扶贫困村的一些部门和单位有重资金物资帮扶、轻脱贫内力涵养,重当年增收见效、轻长期规划扶持的现象。部门性质和行业特点不同,贫困对象受益效果也不同,特别是警察、医生和教师等群体,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对联系对象的帮扶往往以送钱给物为主,帮扶效果达不到群众的心理预期;
三是社会扶贫整体呈点多、力弱碎片化的问题。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益扶贫事业不同程度存在功利性,注重形式上的扶贫,加之信息的不对称和整体联动不够,容易产生多头救助、遗漏救助、重复救助现象;
四是群众主体作用激活不够的问题。部分贫困群众缺乏自主脱贫意识,认为扶贫就是国家给钱给物,甚至只拿钱不做事,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缺乏主动性,出现了上急下不急、外热内冷淡的现象。少数基层干部对扶贫政策宣传不够,还没能通过有效的脱贫激励机制,真正把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调研中发现,缺项目资金是目前制约贫困地区脱贫奔康的一大瓶颈。
一是专项资金条块分割来源分散,整合难。各种项目资金在审批、拨付、管理、验收等程序要求不一样,地方政府只能将买米的钱用来买米,打油的钱用来打油,导致小股汇不成大流,无法集中力量办大事;
二是县乡本级财政体量不足,配套难。贫困县大多属于吃饭财政,90%以上
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