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括约肌
胆总管下端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文章来源: 2006-7-27 10:34:26
胆总管下端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0年第3期第7卷综述
作者:任为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重庆 400016
关键词: 奥狄氏括约肌;运动
任为综述时德审校
【摘要】目的回顾近年来对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肌电图、动态肝胆扫描照相、内镜测压、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探讨和评价奥狄氏括约肌的正常与异常运动。结果内镜测压术是临床上鉴别奥狄氏括约肌正常和异常运动的金标准;某些外科手术或药物等会干扰其正常运动,引起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紊乱症。结论内镜切开括约肌是治疗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紊乱症的重要措施;在外科实践中应重视对奥狄氏括约肌功能的保留。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424(2000)03-0199-03
在上一个世纪,Rugero oddi对胆总管下端括约肌结构的发现和命名,奠定了对其功能研究的基础。肌电图、闪烁扫描照相、内镜测压术等实验手段在研究中的应用,帮助我们从不同层次和侧面了解括约肌的运动,加
深了对其正常和异常运动的认识。
1 奥狄氏括约肌的正常运动〔1,2〕
胆总管下端奥狄氏括约肌每天需要协调大约3L的胆汁和胰液的分泌,蠕动将其排入十二指肠。胆汁流入十二指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内镜测压术研究表明,奥狄氏括约肌长度约4~6 mm,它存在一种主动收缩被称为蠕动波,起源于胆总管下端,收缩时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舒张时胆汁流入括约肌管内。如此重复运动,收缩增加胆汁的排泌加快,但是超过一定的限度,收缩会停止,胆汁也不能被排出。因此,蠕动性收缩的意义在于使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同时防止肠内容物返流入胰胆管内。在正常情况下,蠕动的方向是前向性的,超过60%,而逆向性的不超过50%。蠕动的频率约3~8次/分。研究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的3个主要参数是括约肌收缩压、蠕动频率及蠕
动方向。
许多研究表明,虽然括约肌的运动与十二指肠的运动不同,但它们之间仍有关系。胃肠道的运动模式有两种:禁食模式MMC(十二指肠移行肌电复合波)以及进食模式。胆汁流入十二指肠不仅发生在进食时,也发生在空腹时。胆流有一种循环模式,与MMC的时相有关,其最大流量是在MMC的晚期部分。胆汁的流动有防止胆汁淤滞,胆汁微结晶的聚集以及排泌碎屑的功能。进食以后,胃肠道与奥狄氏括约肌的运动变换到另一种模式即进食模式,其特点是不规则爆发峰电位,没有典型的周期。峰电位爆发的频率取决于进食的种类和进食量。肌电图研究表明,脂肪和蛋白质引起括约肌峰电位爆发的频率最高,而碳水化合物引起的最低。
2 奥狄氏括约肌运动的调节〔3~6〕
神经调节
最近神经组织化学研究表明,奥狄氏括约肌中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元。奥狄氏括约肌中肾上腺素α及β受体均匀分布,而胆囊中以β受体占多数。但肾上腺素引起β受体的作用仅仅是在α受体被阻断以后才出现。因此,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是奥狄氏括约肌收缩和胆囊松弛,这一机理对胆汁的排泌及协调胆囊和括约肌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动物实验证明迷走神经干切断后,奥狄氏括约肌胆汁流量增加,但是乙酰胆碱对奥狄氏括约肌
奥迪括约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