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壮族的文化传统 】是由【江湖故人】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壮族的文化传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壮族的文化传统
1、三月三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
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有盘歌、哭嫁歌、贺
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等等。壮歌的特点是善
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的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
心弦的歌词。
壮族有定期聚会唱歌的传统,唱歌的地点也比较固定,这种集体唱歌
的特定场所叫“歌圩”。其源于先民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和丰收的宗
教活动,而后逐步演变成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
“以歌择偶”的一种社交活动,又进而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游乐节日。
每到圩日,远近几十里内的男女老少,都盛装汇集于此,享受自己民
族的狂欢节。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
三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2、牛魂节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
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
辰。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
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
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
1
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3、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
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
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
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
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4、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
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
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
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
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
“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
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
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
300多年的历史了。
5、吃立节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
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
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
2
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
利,补过春节。
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
舞,热闹非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壮族
3
壮族的文化传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