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宝宝体温.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宝宝体温
~℃,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左右。℃,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38℃、~39℃、高热 ~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当小儿肛温> ℃,或舌下温度> ℃,或腋下温度> ℃是为发热(fever)。目前通常以腋温为标准,但肛温准确性好。发热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正常小儿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婴幼儿体温容易波动,尤以未成熟儿、新生儿、营养不良小儿为明显。很多因素可
影响体温,如高温环境、运动后、过分保暖、新生儿及未成熟儿哭闹、喂奶等均可使体温暂时性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范围1 ℃。
发热的分度分型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38 ℃为低热,~39 ℃为中度发热,~ ℃为高热,> ℃为超高热;腋温低于35 ℃为体温过低。
临床上还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和发热波峰特点将发热分为短期发热、长期发热和不同热型。
发热时间持续2周以内称为短期发热;发热时间持续2周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小儿常见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双峰热、不规则发热、波浪热、双相热等。
【病因】
。各种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
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引起的机体局部或全身感染均可导致发热。

(1)结缔组织病与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变应性亚败血症、结节性脂膜炎,以及药物过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血清病等。
(2)肿瘤与血液病:霍奇金病、恶性肿瘤、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以及各种类型白血病等。
(3)免疫缺陷病: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丙种球蛋白亚型缺乏症、胸腺发育障碍及先天性无胸腺、慢性肉芽肿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脾发育不良等。
(4)产热、散热平衡失调:癫痫持续状态、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5)体温中枢调节失常:暑热症、颅脑损伤、脑瘤、脑发育不全、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6)组织破坏或坏死:各种严重损伤如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大面积软组织挫伤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发热仅是一个症状学诊断,是许多疾病的重要症状之一;临床上容易作出诊断,但其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才是临床重点、
难点。由于小儿发热的病因复杂,且有时无明显的特异性症状,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仔细观察,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及特殊检查,
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并结合疾病发展经过,甚至试验性治疗,综合分析才能最终明确诊断。小儿发热的热型不及成人典型,加之近年来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早期广泛应用,掩盖了一些疾病热型的特异性规律。因此,热型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虽然对小儿长期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以下情况:
,引起发热的病种亦不同;新生儿期以感染性发热常见,在北方,包被过多也常引起发热;婴幼儿期仍以感染性发热为主,以上感、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最为多见,其次为化脓

宝宝体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