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客体关系理论.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一词为弗洛伊德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 是与主体相对应的概念, 指某个体的意愿、情感、行为所指向的人。
部分客体: 初生的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 此时, 他所体验到的只是客体的部分特征, 故称之为部分客体。
完整客体: 当婴儿能够同时体验到客体既能给他带来满足, 又会使其受到挫折等多面性时, 他是将客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在体验, 这就是所谓完整客体。
过渡性客体:它是指当婴儿意识到与母亲的非共生性以后, 为缓解由此引起的对现实的焦虑与孤独感而创造出的一个部分主观取向、部分现实
取向的过渡性情景。最典型的过渡性客体有柔软的毯子、玩具, 甚至入睡前的某种特定的物品或声音等。
客体表象: 是指客体在个体内部精神世界的反映。个体体验到的客体与现实环境中的的真实客体往往并不完全吻合。决定个体对该客体的内在感受和现实关系的是这个内在的客体表象。
自我表象: 是指个体与客体相处时, 有关自我的精神表达。这种自我表象可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在现实中如何发展或处理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 婴儿在早期与客体是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 不能区别他与客体之间的差异。此时, 他的自我表象实际上是自我与客体的混合表象。随著年龄的增长, 以及与客体的不断接触, 婴儿逐渐可以将自我与客体分开, 区别出我与非我、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
分离: 它同时包含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和防御过程双重含义。从正常的心理发展层面来讲,分离意味著婴儿可以借此机制来处理那些对他而言仍显得混乱而不连贯的早期生活体验。从防御的层面来讲, 当婴儿尚无力将他对客体的体验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客体经验时, 分离机制可以帮助他在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中选择性地保留一种情感体验而避免焦虑, 从而形成所谓部分客体表象。
共生: 指婴儿对与母亲处于一种未分化的熔合状态的内在精神体验。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自体与客体表象虽已分离,但仍将事物看作分裂的两极,不能统合好坏,黑白,爱恨,是非等概念,对事物有理想化和贬抑两种全然的看法,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对同一个人有完全相反的评价。
1 梅兰妮·克莱因
儿童的行为较少受其情欲冲动所驱使,而更多的是受其生活中重要人物的情感所左右。自我的核心与婴儿最初的且最基本的客体关系(即与母亲的关系)联系非常密切。这种关系比其他任何关系更能成为建构儿童内在世界的基础。
个体内在的生与死之间的力量斗争,最终会被投射到外在世界中去。
婴儿的客体关系发展包括两个基本状态:偏执状态、抑郁状态。
2 费尔贝恩
原欲并非源于寻求快乐的需要,而是源于寻求客体的需要。
神经症的产生是因为个

客体关系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