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生解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解剖学
1. 器官:由几种不同组织合成具有一定形态功能的结构。
2. 内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腹、盆腔内,
并借孔、道与外界相通,统称为内脏。
3.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两脚并拢,手掌和
足尖向前。在描述人体结构时,无论标本或模型以何种方式放置,均以此姿势为基准。
4. 冠状面: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纵切面称冠状面。
5. 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两部分的纵切面。
6. 体表标志:在人体表面,常有骨或肌的某些部分形成隆起或凹陷,可看到或摸到,称为
体表标志。临床上常利用这些标志作为确定深部器官、判定血管和神经走向、穿刺定位以及针灸取穴的依据。
7. 椎孔:椎体与椎弓构成椎孔,所有椎孔连成椎管,容纳脊髓。
8.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中央富有弹性的髓核和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
纤维环组成。
9.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联结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序数的
标志。
10. 肋弓:第8-10对肋软骨的前端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的下缘形成肋弓。
11. 胸骨下角:两肋弓之间的夹角称胸骨下角。
:在颅侧面的颞窝内,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相交的区域,此处骨质薄弱,内
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经过,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形成颅内血肿。
:是鼻腔周围颅骨内开口于鼻腔的含气骨腔,包括上颌窦、额窦、蝶窦和筛窦4
对,它们均位于鼻腔周围的同名颅骨内。
:在肱骨体中部三角肌粗隆后下方有一条自内上斜向外下方的浅沟称桡神经沟,
有桡神经经过,肱骨中断骨折时易伤及该神经。
: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在伸肘关节时呈一直线,当肘关节前屈90度时呈
一等腰三角形,这种位置关系发生改变提示肘关节脱位。
:有骶骨的岬、弓状线、耻骨梳和耻骨联合上缘围成,骨盆被界线分为大骨盆
和小骨盆两部分。
:两侧耻骨下支、两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所形成的夹角
称耻骨下角。
:足骨借关节和韧带紧密相连,在人站立时,
头三点着地,在纵横方向上形成凸向上方的弓形,称足弓。具有缓冲震荡,保护脑和内脏器官,避免足底血管和神经受压等作用。
:是包裹腹直肌的纤维性鞘,由腹壁3层扁肌的腱膜构成。
: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增厚,张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形成。
21.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腹肌和腱膜间的潜在性斜行裂隙,长4-5cm,
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位于胸外侧壁和臂上部之间,呈四棱锥形,内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
:位于股前面的上部,由腹股沟韧带、长收肌和缝匠肌围成,自内侧向外侧有股
静脉、股动脉和股神经通过。
:临床上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
:由腭垂、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咽部的分界线。
:十二指肠的末端和空肠相接处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被十二指肠悬韧带
固定于腹后壁。
1
: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唇样皱壁,称回盲瓣。既可阻止小肠
内容物过快地进入大肠,又可以防止大肠的内容物返流回小肠。
: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是阑尾炎
时的压痛点。
:由肛柱的下端和肛瓣边缘共同连成的锯齿状的环形线,它是粘膜与皮肤的分界
线,是内外痔的分界标志。
:肝的脏面有一“H”形沟,其横沟称肝门,是肝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淋
巴管和神经进出肝的部位。
:脏腹膜和壁腹膜相互移行围成的潜在间隙称腹膜腔。男性是密闭的,女性可经
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与外界相通。
:是胃大弯至横结肠之间的最大腹膜皱壁,是围裙状,遮盖于小肠和结肠的前面,
有包围炎性病灶,限制炎症和脓液扩散的作用。
:连于肝门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分肝胃韧带和肝十二
指肠韧带。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到达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
再经肺静脉返回左心房,肺循环的特点是流程短,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在房间隔的下部右心房面有一浅窝称卵圆窝。是胚胎时期卵圆孔在出生后闭锁
的遗迹。
:是
对口生解剖学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