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自汗、盗汗的食疗法
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的状态下,全身或身体的某些部位出汗较多,或大汗淋漓不止的一种证候。一般以入睡中汗出称之为“盗汗”;白曰无故汗出称之为“自汗”。在日常生活中,因天热或衣着过厚等因素引起的汗而由无他疾者属正常。
中医辨证上可分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风湿犯表、暑伤津气、湿热蕰蒸、阳脱、心血亏虚、阴虚火旺、气阴亏虚等型。调理和治疗宜分别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祛湿解表,清暑益气生津,清热化湿,回阳固脱,补血养心、益气固表,滋阴降火,滋阴益气等。无论自汗或盗汗, 多与体质虚弱有关。自汗是因“气虚”,汗孔不能关闭而出汗;盗汗不仅气虚,长期汗出,津液流失过多,“阴”也亏虚。所以食疗要从养气补阴辨证施治。本病的治疗总原则:阳虚治宜实表补阳,阴虚治宜清火滋阴。
【重点药食材】
1、生泥鳅:性平,味甘,有补中、止泻、暖中益气的功效。
2、浮小麦:性凉,味甘,有固表止汗、退热除烦的功效。
3、糯稻根:性平,味甘,有止汗退热、益胃生津的功效。
【食疗方】
1、浮小麦羊肚汤
材料:羊肚250克,生姜3片,浮小麦 30~50 克。
做法:浮小麦以小火炒至黄色;羊肚置沸水中浸片刻,刮去黑衣,洗净,切块。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
2500毫升(约 10碗水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 2小时,下适量盐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浮小麦煲羊肚,有健脾益气、止汗的功效。广东民间亦常以它治疗小儿脾虚自汗、阴虚盗汗等。浮小麦性凉味甘,功能益气除热止汗,《本草纲目》谓之“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妇人劳热”。羊肚性温味甘,能补虚、健脾胃、止虚汗。如《千金食治》谓之“主胃反,治虚羸、小便数,止虚汗”。
主治:补虚健脾
2、糯稻根泥鳅汤
材料:生泥鳅90?120克,生姜3片,糯稻根 20~30 克。
做法:糯稻根洗净;用热水洗去泥鳅黏液,去肠脏,煎至微黄。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1500毫升(约6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至2碗水量,下适量盐便可。此量可供1~2人用,幼儿可分次饮汤不吃鱼。
功效:盗汗和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外来因素而出汗的一种病症,一般把昼日出汗称为自汗,寐中出汗称为盗汗。在夏季小儿盗汗较多,多属阴虚内热。且男女老少都会有这种现象,因闷热易耗阴,阴虚加上内热,则迫汗液外泄。此汤有治疗这方面的作用,还能补中益气,且不腻不燥。
主治:补中益气、止汗
3、牛肉氏麦汤
材料:鲜牛肉250克,红奉8个,生姜3片,黄芪、浮小麦各30
克,淮山1
小儿自汗、盗汗的食疗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