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古称“灸焫”,是指利用艾绒或药物, 放置于体表
的穴位上或患处, 借其烧灼和熏熨时的温热性或药物的
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而扶正祛邪, 温通经络, 调畅脏腑
气血, 达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用方法。它具
有简廉安全、疗效稳定的特点, 是一种实用的治病、预防、
保健兼备的好方法。下面我们对灸法的基本知识作比较
具体的介绍。
第一节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一、灸法的起源
灸法的产生不是主观想像、猜测的结果, 而是劳动人
民从不断地医疗实践中, 历经千百年的探索, 逐步总结起
来的。具体地说, 灸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懂得了用
火后, 长期与自然界、疾病、衰老等因素作斗争或生活体
验而形成的智慧结晶。灸法形成之初, 火是其产生的重
要起源因素。在风餐露宿、食果披叶的原始社会里, 大自
然一片荒凉, 古人劳动、生存的能力极低, 然而火的发现
和利用, 给人类带来了寒日的春光和战胜猛兽饥饿的武
器, 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同时也为
灸法的发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原始社会的人们群居而
生, 猎取的食物以火烧烤, 寒冷侵袭时烘火取暖, 在这些
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常发现某些病痛久受火的熏烤或热的
物体贴附在身上或偶然不慎受到火的烧灼而病痛减轻,
甚至彻底消除了。人们从中受到了启示, 主动去试探。
随着岁月的流逝, 人类思维进步, 人们逐渐积累了不少经
验, 如: 热物贴腹, 可以缓解因寒冷所致的腹痛、肠鸣; 熏
烤关节, 可以减轻寒湿造成的关节疼痛等等。由偶然源
于火的体验到自觉地主动地以火祛病防病, 这时灸法已
作为一种独特防病祛病的方法被人们所认可, 并被后人
沿用, 发展。从此就产生了灸法。
二、灸法的发展
灸法, 自形成以后, 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和推广。据早期可考文字记载,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已
有《阴阳十一灸经》和《足臂十一灸经》两部经脉著作, 其
中就描述了经脉的循行部位, 所主疾病及灸法所宜等。
在早期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也
记载与灸法相关的内容: “北方者,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
地高, 陵居, 风寒凛冽,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焫《灵枢经脉篇》指出:“陷下则灸之。”《灵
枢官能》言:“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这说明灸法在当时
已较为盛行, 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还指出了灸法
的产生与寒冷、生活习惯、发病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初步
认识到灸法适应某些原因所引起的病痛, 同时, 也叙述了
灸法的施灸顺序、剂量、补泻等,促进了灸法的发展。
至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了以“灸攻针达”的治病的医
家。《左传》记载了鲁成公十年( 公元前年),晋景公
病, 延请秦国的医缓诊治, 医缓言: “疾不可也, 病在肓之
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孟子离娄篇》说:
“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可见
灸法已有了较大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 灸疗实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不仅
出现了许多擅长灸法的著名医家, 也出现了许多有关灸
法的理论和著作。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就阐述
到了灸治的禁忌证和某些疾病的灸治方法。曹翕所著的
《曹氏灸方》标志着最早的灸法专著诞生。晋代葛洪著
《肘后备急方》一书, 注重灸法急救及霍乱吐痢等灸治。
其妻鲍姑也是当时的名医, 她好医术, 技精湛, 尤善于灸
法, 其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采用广州盛产的红脚艾进行
灸治赘疣等顽固疾病,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正如《鲍姑祠
记》所载:“鲍姑用越岗天产之艾,以艾人身,灸赘瘤,一灼
即除, 无有。历年久, 而所惠多。”《越秀山三元宫历史大
略记》也载其“活人无数”。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用
竹筒及苇筒塞入耳中, 在筒口施灸以治耳病, 这是利用器
械灸的最早记载。宋代闻人耆年的《备急灸法》认为: “仓
卒救人者, 唯灼艾为第一。”宋代窦材著《扁鹊心书》是记
载以灸法治疗各种疾病的专著, 并取关元、气海、中脘等
作常用灸穴以延年益寿。清代吴谦等人著《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诀》在总结前人刺灸经验的基础上, 采用歌诀
形式概括了刺灸的各种内容, 方便了后人学诵, 也
促进了灸法的发展。
灸法的发展是渐进的, 历经各代, 循序渐进。除上面
我们向大家介绍的著作之外, 还有《千金方》提出: “非灸
不精”的思想, 力倡针灸并用, 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以
及宋代庄绰编著《膏肓俞穴灸法》、《西方子明堂灸法》等,
形成了不同的针灸流派, 丰富了灸法治疗的内容。另有
《外台秘要》、《小儿明堂灸法》、《骨蒸病灸法》、《针灸聚
英》、《针灸大
灸疗法百病妙治 医学书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