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收集民谣感受民谣 】是由【秋江孤影】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收集民谣感受民谣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收集民谣感受民谣
近一、二十年来,有一种语言现象在中国非常盛行。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许
多人都能随口来上几句,这种语言现象就是顺口溜,又称民谣,在我国源远流长。据《古谣
谚·凡例》记载,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了顺口溜。古代有不少辑录顺口溜的书籍,如明代杨
慎的《古今谣》,清代杜文澜的《古谣谚》等。中国诗歌的第一部总汇《诗经》里分成风、
雅、颂三大部分,其中,“风”主要就是诉说民间疾苦的下里巴人顺口溜。它们历数千年而
不衰,其浅白、粗旷之声,至今仍萦绕在大街小巷之内。
所以,带着对民谣的好奇和了解的渴望,我开始接受了老师的命题,以民谣的收集为主
题,对民谣开始了我的暑期社会调研。对此,我们做了如下四步:
,了解民谣
如上所提到的,民谣,又称顺口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民间流行的
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是一种在我国有着悠远历史的
文学形式。
其实,任何文学形式既有其长亦有其短,作为通俗文学的顺口溜,更是在所难免。顺口
溜以言语活泼、幽默取胜,但有的不免随意流俗;以内容浅显通俗见长,但有的不免粗陋芜
鄙;以对时政时世风批评、嘲讽的率直淋漓而令人叫绝,但有的不免有偏激“过头”之感。
作为老百姓褒贬、议论、抨击时弊世风,抒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文化方式,以辛辣、尖刻的
词句针砭时弊、警醒世人,反映社会政治现象的民谣历史渊源流长。顺口溜由于其不拘谨于
文学表现形式的制约,因此,从街头巷尾到田间地头,从居室到茶楼,它们绵延不断。
现代民谣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
形象。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现在民谣从语音、语法到修辞都表现出一套完善的系统特
色。
:
民谣在语音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押韵”。由于民谣非一般的口头说话,因而同诗歌、
曲艺和唱词等一样,或多或少要讲究一点韵辙,这样人们听起来就悦耳和谐,念起来才顺口
易记。正因为有形无形受到这种语音形式的约束,人们在创编新民谣时就自觉地去遵守这一
特点。在我们所收集到的近一百条民谣中,有韵的占了绝大部分。至于押韵的标准程度则有
严有宽,有的极典型,韵脚上运用完全相同的韵母
、语法方面:
民谣的主要特色表现在遣词造句上,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1)用词精当,鲜明的形象色彩跃然纸上
(2)句式整齐,犹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3)搭配异常,看似不合规范其实自有其中
(4)省略甚多,民谣自身特点所致
、语法相比,当代新民谣更大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修辞上面,这主要表现在修
辞格的成功运用。从比喻、借代、双关、夸张、仿用到排比、对偶、顶针、回环、反语等等
一系列的传统修辞格几乎全用到了。
尽管顺口溜,在其表现形式上不乏用对仗、谐音、双关、比喻等艺术手法;用字精炼、
合辙压韵、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传易记、幽默风趣,但是基于其产生于社会底层的这一
文化背景,决定了它在形式上更注重易于流传所需的短小精粹、淋漓酣畅和琅琅上口。换句
话说,作为民俗文化内容之一的民谣,其文化的历史价值被视为是一种“舆论”而不是纯粹
的文学作品,也许是更加贴切的。人们常说“民意闲谈中”、“要知民意听民谣,上山下
山问渔樵”,这是因为民谣的内容,几乎多与时政、时风、时弊相关。
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将民谣分为10类,并对其中几类进行分析,详见文章后
面的附录。
、分析、思考问题
近年,现代民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从口耳相传逐渐见诸报端,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
象。现代民谣反映的是非常复杂和敏感的社会政治现象,它的出现和流传有着深刻的社会背
景,对当代中国政治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民谣形成的背景是什么呢?
我认为,现代民谣的产生和流传有着深刻而复杂的背景。
第一,思想文化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文化氛围日渐宽,松通常在在宽的政治与文化氛围松下,大
众对政治的认同会不那么一致、千篇一律,甚至出现差距。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大众开始能
够用自己的头脑来观察和思考现实政治问题,用理性来分析政治现象,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和评价。用不着再象文革时期那样违背良心说话,也用不着担心有人背后整黑材料和打击报
复。于是,作为最能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现代民谣便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民谣
寄予了民众的思想和对社会的认知和思考,表现了不同时期文化的发展和深入,是文化的一
种载体。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对政治和文化具有一定的反作用。不同民族的文化,
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因而对
民谣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第二,社会政治背景。
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
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的发展,政治对文化一直是影响重大的,所以对民谣的形成奠定的政治背景。现代民谣作为
一种政治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改革在创造世界发展奇迹、使中迅速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或引发了各种矛盾和问题。中国在现代化
过程中同样也未完全获取抗拒腐败侵扰的免疫能力,加之体制不健全、监督机制缺乏,在政
治领域出现了以腐败为代表的严重病态现象。这种社会政治现实必然引发民众的思考。一方
面,民众关心自己国家的发展方向,关注政治现状,对党和政府寄以厚望,希冀公共权力机
关为政清廉;另一方面对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腐败等现象深恶痛绝,对官员自律和反腐败成效
表示失望和不满。这种现状成为现代民谣产生和流传的深厚社会政治土壤。
第三,体制因素。
社会政治体制的发展一直是制约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政治体制经过近年的改革
已有较大程度的开放,但相对封闭的政治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改变。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政
治体制不能充分与社会环境进行能量变换和物质循环,实现与社会的动态平衡。体现在政治
文化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其一,政治参与渠道不畅。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虽然享有诸多政治
权利,但具体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渠道却较少或不畅。其二,政治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渠
道不畅。对于民众来说,通过正式的信息渠道不能如实表达其对政治的看法,只有付诸无拘
无束的现代民谣。其三,政治透明度不高,缺乏公开性。民众对政治体制和实际运转过程并
不清楚,只能根据部分官员的行为来评价党和政府,在这种政治认知的基础上,民众对政治
的情感及评价难免带有片面性。
而现代民谣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特定的功能和价值,具体
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通常情况下,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民谣的作用也是同样的。
第一,信息传递功能。作为一种来自民间的政治信息,现代民谣反映了民众对某种政治
现象的看法,揭露了某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现代民谣是社会稳定的
一面镜子。通过现代民谣可以对政治进行全面了解,可以了解民众的呼声和要求,有利于引
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积极消除不利于稳定的隐患。
第二,舆论监督与道德评价功能。民众实际是用现代民谣作舆论工具,对政治行使民间
舆论监督的权利。一方面,通过对较好行使国家机器职能,积极奉献的人民公仆的大力宣扬,
力图造成一种崇尚清廉明惠的社会舆论,以期影响整个官员队伍。流行于全国和天津的“公
仆铭”和“有困难,找公仆”即是其中的代表。另一方面,通过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揭露和
鞭笞,对腐败及腐败分子造成一种全民道德审判的阵势,从而形成较强的道德约束力,有利
于官员的自律,对部分官员起到警示和制约作用。
第一,影响政治社会化效果,它对维持或变革政治体系具有重要影响。政治社会化的效
果往往与一个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受刺激的连续性和强度有关,流行于大街小巷的现代
民谣对民众产生极强的影响,其效果要比通过正式政治社会化途径产生的影响大得多,加之
政治社会化本身的力量不够,方法陈旧,因此,现代民谣的流行大大冲淡和抵消了政治社会
化的效果,不利于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第二,影响社会稳定与政府权威。对于现实的中国来说,“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
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由于现代民谣的很大成分是发
泄民众对某些政治现象的不满,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偏激性,部分甚至有全盘否
定和人身攻击的性质;所以,当其快速、大面积流行时就强化和夸大了,这种不满和负面影
响,结果使正常的干群关系难以形成,党和政府的权威和威信受到损害,不利于工作的正常
开展。由于其社会效应巨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然而,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现代民谣,对现代民谣应该抱以怎样的态度呢?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民谣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其内容有高雅、庸俗之分;
其社会效果有积极、消极之别;对政治现象的评价既有客观、公正的一面,也有片面、偏激
的成分。因此,对待现代民谣既不能一味抬高、夸大其积极功能和作用,也不能因为其有负
面影响而采取简单粗暴的压制办法,冠以大是大非的帽子,更不能象对待反政治文化那样采
取严厉的措施给予排斥和打击。而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科学分析,正确对待。
古代的贤君明主尚且能派使者前往民间采风访谣,“酌民言而同其好恶”,通过民谣来分
析政情,调整政策,促进社会的安定,巩固自己的统治;今天我们的党和政府对待现代民谣
更要有宽阔的胸襟,应将其视为观察政治得失的一面镜子,采取积极态度。对于现代民谣所
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如果确实存在,就应知弊而;改如果反映的问题并不存
在或不准确,也应无则加勉,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在具有上述积极态度的同时,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消极性民谣产生的社会文化
条件和体制条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我们所需要做到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使反腐败取得较大成果,力争达到人民满
意的程度,实现为政清廉,以此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这样,消极性的现代民谣
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基础和土壤。
其次,积极推进政治体制革改。要做到:其一,努力进政治文化传改播的途径和方法,
增强主导政治文化对亚政治文化的统摄能力,使政治社会化顺利进行。其二,拓展政治参与
渠道,加快民主化进程,使人民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政治进程,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评判上,
从而避免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常出现的参与危机。其三,增加政治透明度,促进政
治认知。民众只有对政治体系的基本现状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对政治的情感和评价才可能由
自发转向自觉,由盲目转向理性,由朴素转向科学。对政治的全面认知有利于民众对国家和
政府的高度认同、支持和拥护。其四,改进政治信息沟通渠道,使民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
能及时、如实地进政治体系入并得到满意的答复。同时,努力将非正式信息沟通渠道纳入正
式沟通信息渠道之中,增强党和政府的政治信息沟通能力。
、发表感想
从上述众多举例,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的民谣已经不是一种个别的、偶然的语言现象了,
这里,就我们所收集到的民谣而言,也只是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语言与社会紧密相联,无
时无刻不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这些新民谣,在某些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可
以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缩影。然而,究竟如何正确、辨证地看待这些民谣,我们以
为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在一
定范围内,只是在某些侧面反映了社会的某些现象,并不能代表社会生活的全部,不具有整
体性质,更何况这些新民谣当中有一部分仅仅只是反映某些个人的极个别现象,甚至只是个
别人发泄个人牢骚,作为社会现象来看待未免失之于偏颇,因而我们绝不可以以偏概全。应
当看到,社会的主流生活是好的,进步的,不良现象毕竟是小范围的,个别的。
,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不少的新民谣只是反映
了某一时期甚至只是某一段时间内的某些现象,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现象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不复存在,如八十年代后期出现的脑体倒挂知识贬值就是典型
的证明。这些现象只代表过去,不代表现在,我们不可以把它们看成长久的“真理”。
,虽然只是具有“点”的意义,但作为明鉴,作
为一面镜子,我们不妨把这些新民谣当作一面警钟,时时敲响,以此告戒国人,要警钟长鸣!
通过这次暑期社会调研,通过收集民谣的过程中的分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提出思
考和解决问题,使我认识、了解了许多关于民谣的知识。有人说民谣是民间的艺术。是的,
民谣是一种民间文学创作,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反映历史,又鞭挞丑恶。中国的改革
开放,成就巨大,全世界有目共睹。然而,人类的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改革是要付出代价
付出牺牲的,这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度,都是如此。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
风顺,因而,在我们发展的道路上出现问题产生矛盾,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并没有什么可怕
的。我们不必为此惊慌失措,大惊小怪,应该允许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和矛盾存在。何况,有
矛盾,才会有发展;有问题,才会有前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常是发展进步的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民谣的出现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近年来,新民谣正在以一种全新的
形式发展壮大着。
相信,民谣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而我们对民谣的认知和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和全
面。
收集民谣感受民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