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南浔.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南浔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南浔镇,位于浙江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早在明清时期,南浔的经济就十分繁荣,素有“江南巨富之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之誉。现在,这里的沿河古民居建筑群,不但有多处江南名园,还保存有号称“江南第一宅”的古民宅和中国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缫丝业造就南浔古镇的繁荣南宋初年,南浔仅是一村落。南宋淳?十二年(公元1252年),才建立南浔镇。明洪武年间,南浔人改进缫丝方法,万历年间又对育蚕、植桑、缫丝等进行技术革新,到清乾隆、嘉庆年间,这里的缫丝经宁波、广州大量外销日本及欧美。清道光之初及同治末年,南浔的缫丝业大发展,全镇60%以上的农民以纺经为业,丝经行最盛时达56家之多。这个时期,南浔出口蚕丝占上海口岸出口总数的64%左右,成为江南蚕丝名镇。清同治、光绪年间,南浔因经营蚕丝贸易而成为富豪者达数百家。他们所积累的财富,少则白银数十万两,多则达千万余两之巨,在江南各镇中首屈一指。这些富豪巨商除致力发展蚕丝外贸,还投资盐业、铁路、房地产、典当业、银行业和现代企业,其范围包括江、浙、皖等地。当时南浔的首富刘镛,其家产达到白银
2000万两,而当时清政府的年收人才7000万两。此时的南浔,已发展成以丝市专业为特色的商业性市镇,其规模,史家称“整个湖州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对外贸易交往,尤其国内洋务运动的兴起,开放和富起来的南浔人,最直接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当时南浔的建筑造型、材料装饰以及生活设施等,随处可见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影响。恰恰是这种对西方文化有选择的引进和融合,又促进了南浔的发展,这正是南浔古镇有别于其他水乡古镇的最大特点。江南名园小莲庄小莲庄又称刘园,始建于1885年,由刘镛祖孙三代历时40余年建成,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莲庄的正门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牌坊,园内有园林和家庙。园林又分为外园和内园,外园叫“鱼径池”,种植荷花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内园的主体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其场景仿唐杜牧诗《山行》的意境构建而成。小莲庄的碑刻长廊,陈列着各个时期的名家书法石刻和题跋共计45方。其中有一方宰相刘墉的行书《颜平原刘太守序》真迹,上面还有乾隆皇帝御赐的仙仿印章。大清乾隆朝的刘墉和光绪朝的刘镛在小莲庄交汇,确为一件历史趣事。小莲庄的刘氏家庙门前,有两座相对而立的御赐牌坊,均建于清光绪年问。其中“乐善好施”牌坊,是为表彰光绪年间安徽、四川等地遭受洪灾时,刘家以
30万两白银赈灾,且经常接济当地百姓而立。贞节牌坊是为刘镛的夫人刘邱氏等3位女性恪守妇道、守节不嫁而立。牌坊上刻有“圣旨”二字。中国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嘉业楼嘉业藏书楼,始建于1902年,到1924年落成,因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题赠“钦若嘉业”的匾额得名。藏书楼为园林式布局,前园后楼,占地20多亩。创始人刘承干是刘镛的嫡长孙,一生酷爱藏书。辛亥革命之后,很多贵族遗老变卖藏书,刘承干在这一时期收购了大量的书

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南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vuv398013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