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永恒的“海元精神”.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永恒的“海元精神”
34年前的一个夜晚,他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深深眷恋的故乡和爱戴他的人民群众。
当他的骨灰回到故乡时,3000多位村民夹道相迎,男女老少放声大哭,山河悲恸,天地动容。
村大队为他建墓立碑。追悼会上,无数挽联挽幛上写着“创业积痨,治河心碎,河星隐耀,艰苦创业好领班,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他去世13年后的1993年,县委、人大、政府为他新立纪念碑。揭碑仪式上,几十位省市领导专程赶来,数千名村民注目默哀,集体表达对这位人民最忠实公仆的无限怀念。
他就是王海元,河曲县巡镇镇曲峪村人。生前从1959年担任曲峪村党总支书记,一直到他去世的1980年。1974年任河曲县委书记,1975年任忻县地委副书记。
他是河曲县历史上获得荣誉最多也是最高的人。党的“十大”代表;5次被邀请参加国庆观礼并赴周总理的国宴;先后10次晋京,4次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集体合影,在怀仁堂讲过话。如此殊荣,在忻州,在山西,也是屈指可数、凤毛麟角。
王海元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时间跨越近30年。他打碎了一个穷山恶水的旧曲峪,重建了一个山清水秀的新曲峪。在晋西北贫瘠山区,是第一家;在黄土高原,也是奇迹。
曲峪被誉为黄河畔上的一颗明珠,晋西北的“大寨”。
1923年2月,王海元出生于河曲县巡镇镇曲峪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他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王海元在战斗中负伤,一块弹片嵌入右臂,无法取出,右臂无法弯曲。同年7月,他谢绝了组织的转业安排,穿着一身灰布军装,复员回到家乡。
阔别5年的家乡是熟悉的,也是极度贫穷的。
曲峪村和晋西北许多地方一样,最大的特点是水土流失、十年九旱。“风沙漫天地不长,牲畜缺草人缺粮”。亩产只有五六十斤,百分之八十的人家常年过着“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悲惨生活。
。村东光秃秃的干山梁,被12条大沟和无数条小沟分割得支离破碎,干巴巴得活像一个个鸡爪子
――下雨冲成鱼脊背,天旱晒成干铁片,起风刮成沙圪梁。村西守着黄河滩,不仅同样受风沙之害,赶上暴雨,洪水像脱缰的野马窜出沟口,淹没了黄河滩里的庄稼。黄河滩高低不平,明沙圪梁烂泥洼,庄稼长得像秃子头上的头发,种十遍丢九遍。土改分地的时候,人们宁愿要那干梁地,不愿意要滩地。
故乡的山是穷山,故乡的水是恶水。故乡的自然面貌不改变,人民永远受穷困。
治山治水,治沟治滩,战天斗地,这个经受了革命熔炉和战争烈火考验与锻炼的硬汉子,下定决心要彻底改变家乡面貌,誓要扭转跟着老天转的地瘦、多灾、低产的历史车轮。
一场新的战斗开始了。
治山治水,一锹一镢,寸土难移,谈何容易?更何况治山治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群众都在搞单干,人心不齐;群众很穷,温饱尚难,哪有资金和精力去治山治水?出路在哪里?出路在“组织起来”!
1951年,王海元带头组织了第一个常年互助组,共7户人家。
1953年,曲峪北村成立了58户的初级农业社,王海元被推选为社长。农业社穷居庙院,连点灯、打油、买炭的钱都没有,王海元把妻子结婚时陪嫁的一对手镯和一件新棉袄卖了,给社里打油买炭,又把家里仅有的一块毛毡拿到社里让会计铺上记账。
1955年秋天,曲峪的四个自然村,南村、北村、前后五门楼合并为一个500户的大社,成立了高级社,王海元又被推选为社长。他争取回国家治黄委员会的水保重点,制订了治山治水的12年规划。
为了抗旱,王海元带领群众在黄河边彻夜打下了16眼水井,架起16个吊杆,又在沟沟岔岔挖了20多眼水井,浇了600多亩庄稼,秋收夺得好收成。
新的形势面前,王海元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摊子大,事情多,什么事情都要找他,忙得东奔西颠,连顿热饭也吃不上,连个囫囵觉也睡不成。更重要的是,家底薄,人们太穷了,买树苗、买工具、买树种……根本拿不出钱来。很多人动摇了,退缩了,不干了……
此时,王海元接到了政府通知,要调他到城市工作,待遇按原级别。只要他愿意,马上办转业手续。
一边是捉襟见肘的生活困境和工作中的大难题,一边是轻松舒适的城市工作,他该何去何从?
治山治沟正在节骨眼上,自己这时候走了,谁来挑这副重担?
要坚持,坚持!
谢绝了县里的好意,继续投入战斗,这是王海元最后的决定。
1956年初春,治理掏泥沟的首场战斗打响了。
掏泥沟里全是白花花的流沙,寸草不生,群众“谈沟色变”。王海元带着280多个强劳力,冒着刺骨的北风,冲进沟里。流沙被风卷起,朝着人的眼里、嘴里灌来,眼睛睁不开了,嘴里、耳里、鼻子里全是沙子。铲起一锹来,马上就会流去半锹;挖好一个坑,说话间又能填成半个坑,常常是干上一天,也不见什么痕迹。王海元不断给大家

永恒的“海元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vuv398013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