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菊文化
1、开封与菊文化渊源
历史上,人们将炎黄时期仓颉、黄帝与菊花联系在一起,称之为“仓颉菊”、“黄帝菊”。其中“仓颉菊”,自古就盛产于河南开封、虞城等地的仓颉墓一带,与炎黄时期在开封称帝、巡游虞城一带的仓颉氏族有着历史传承关系。
夏代太康时期为“有穷氏”后羿执政。“有穷氏”即“有菊氏”,居住在昆仑山“五行”北部“天”、“穹”、“封钜”,也称“丰沮”之地。“有穷氏”也称作“夷人”。“夷人”自开封昆仑山、“封钜”、“丰沮”之地向山东一带迁徙后,被称作“东夷人”
“封钜”是炎帝之子、黄帝之师。黄帝“胙土封氏”时被封在“丰沮”,故名称“封钜”。“封钜”与“丰沮”同音同义,在开封北部、封丘西南部之间,也是“沮(雎)水”、“渠搜”等地名最早的发源地。说明以“菊”为图腾的“有穷氏(有菊氏)”与炎黄时期的“封钜氏(丰沮氏)”、“沮(雎)水”、“渠搜”等地名不仅音义相同相近,而且最早也发源于三皇五帝“中央之国”的开封、封丘之地。对此,不仅“封”姓族谱有记载,“封”姓后人也是认可的。这是开封上古时期就有“菊”花和“钜(巨)”人繁衍的一个证据。
到了唐代,帝王不仅开始为菊花写诗作词,还在皇家花园里种植菊花。唐高宗李治在《九月九日》的诗中写道:“满盖荷凋翠,圆花菊散黄。挥鞭争电烈,飞羽乱星光。”这表明唐代种植菊花早已传播到了陕西等西部
地区。
尽管当时菊花已有多种颜色,但开封的“白菊”却是诗中最早出现的“霜”花。第一个发现并诵咏开封白菊的诗人,当推唐代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刘禹锡在咏菊名篇《和令狐相公玩白菊》中,对开封“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的描述就是证明。白居易在游历杭州、洛阳、苏州“三处菊花同色黄”后,晚年在开封见到“白菊”,不由得既兴奋又感慨,并在《重阳夕上赋白菊》的诗中说“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中唐时期白菊还是珍稀品种,但到了晚唐时期,白菊已经广泛种植了。对此,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九日》的诗中说:“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这说明白菊的数量已经相当可观了。
事实证明,尽管菊花在唐代已经种植繁衍到苏州、杭州、洛阳、
西安等广大地区,但仍然只有开封的菊花品种最多,也最有特色。就是在这一时期,作为农历节气的“重阳节”被唐朝正式定为民间节日。
三、以“节、会”为标志的宋代菊花文化空前繁荣
开封是北宋皇都和古代菊花的发源地,而北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北宋时期的开封菊花闻名遐迩,官方或民间都有农历重阳节气展示菊花的喜好,因此“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此时,“菊花节”之“节”已经有了“节气”和“节庆”两种含义。
每逢重阳佳节,不仅宋都开封民间有花市赛菊之举,而且宋朝宫廷内也种养菊花、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甚至还开“菊花会”。据宋代学者孟元老《东京梦华卷》中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
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孟元老还记载:“重九都下赏菊??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这些记载不仅表明北宋皇都开封菊花的品种很多,还表明菊花的数量也很多,民间已达到普遍种植和大规模展示的程度。
菊花种植和栽培在北宋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公元1104年,宋代刘蒙在《菊谱》中收有菊花品种16
开封菊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