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异常心理学
【判断题】
如果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认为某人的行为异常,该人则可能是精神病患者。(×)
广场恐怖、社交恐怖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惊恐障碍。(√)
新型抗忧郁药物主要是抑制神经元回收5-HT从而改变情绪。(√)
孤独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特征是人际的接触交往障碍与言语障碍。(√)
在所有的心理疾患、包括抑郁症之中,厌食症的死亡率最高。(√)
头部经常遭受打击的拳击运动员有患老年痴呆的更高的风险。(√)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年龄一般比阿尔采末氏痴呆早,但症状更严重。(×)
评价心理不健康的主要指标来自统计学方面。(√)
广泛性焦虑的患者无明确的焦虑对象和内容。(√)
过度自卑的心理特征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痴呆是指18岁以后由脑部疾病引起的不可逆的智能慢性减退。(√)
一个人每天洗手的次数超过了我们一般人就可以认定为异常。(×)
父母有精神疾患,子女也同样会患精神疾病。(×)
强迫症的仪式行为主要用于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烦恼和痛苦。(√)
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克雷佩林首先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要点就在于活动过度与注意力易分散。(×)
îîî 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具有明显的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往往在少年期就表现出品行障碍。(√)
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属和照料者往往更需要心理支持。(√)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前提是曾经遭遇过创伤性事件。(√)
喜欢穿异性服装做异性装扮者即性别认同障碍者。(×)
“穷思竭虑”是妄想的一种表现形式。(×)
îîî “穷思竭虑”是强迫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是应激。(√)
焦虑障碍广泛存在于其他多种心理障碍或疾患之中。(√)
一个老是说要自杀的抑郁患者根本不会去自杀。(×)
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是幻觉和妄想。(×)
îîî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以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思维、情感、意志互相“分裂”的特征性症状为突出表现,并且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综合征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分裂”特征的其他症状的精神病。偏执型分裂症以妄想和幻觉为主要特征。
随着年龄增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自然痊愈。(×)
精神活性物质成瘾障碍是道德缺陷和意志薄弱。(×)
自知力缺失是指不能认识自己的病态行为,否认自己的疾病,抗拒治疗。(√)
焦虑下降也会形成强化。(√)
非精神病性心理疾病通常具有自知力缺损。(×)
凡是行为偏离社会常模,即行为违反社会习俗、社会准则的,都属于心理异常。(×)
社会生活事件是指社会生活中所遭受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变化。(√)
疑病观念是指确信自己患有并不存在的某种疾病,尽管根据不充分,但也不是毫无根据,其推理并不荒谬。(√)
心理疾病是心理障碍的集中和综合的表现。(√)
注意涣散是指注意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
îîî 注意涣散也称注意减弱,是指主动注意明显减弱,注意力难以集中。
人格障碍是指一种持久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不存在社会功能损害现象,不影响人际关系。(×)
îîî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适应不良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通常明显或极端的偏离某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是待人接物方面),通常表现为人格各成分之间的失衡或人格性质上的失常,患者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已影响到其社会功能,常使自己和社会蒙受损失,并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
同性恋的双方必须都是同性恋患者才能构成同性恋。(×)
无端烦恼的前提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之上的,其原因是想象出来的。(√)
人格解体表现为意识不到真实现实的存在。(×)
îîî 人格解体是指患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既意识不到自己的躯体,也意识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动,不能确认自身的真实感觉,完全丧失“自我”。如果患者感到环境变得不真实,仿佛在做梦,称为现实解体。
一个人的人生支持系统越强大越能承受生活的压力和紧张。(√)
抑郁症患者的意识往往是模糊的、不清醒的。(×)
异装癖者无论是男性患者还是女性患者几乎同时都是同性恋者或者易性别癖者。(×)
处于极度焦虑的人是没有自知力的。(×)
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意识清醒,定向力正常,但自知力有缺损。(√)
儿童好动、多动,但没有注意涣散现象,不能诊断为儿童多动综合症。(√)
在妄想的任何阶段,病人对自己的妄想性的病态信念都是坚信不疑的。(×)
低能儿童是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
当今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应该包括“生存标准”和“发展标准”。(√)
霍妮认为神经症者僵化地用某一种应对方式与人交往。(√)
心理防卫机制就是适应机制。(√)
用过分的
二级:是非和选择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