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法律隐喻与法律语言的辩证关系.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法律隐喻与法律语言的辩证关系
摘要:隐喻的使用实现了普通语言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法律隐喻,其在法律语言中所起的作用举足轻重。通过内省法,揭示出法律隐喻与法律语言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法律隐喻;法律语言;辩证统一
doi:-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177-03
法律是人类语言、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法律现象是通过隐喻来表征的。法律沿袭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具有一定专门性。但法律语言与一般语言具有共同的内核,这种内核是普通民众读懂法律的保证。这种共同内核的存在意味着对于法律语言的解读仍然以对一般语言的理解为基础,仍然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看法、意识为准则或参照。近年来,特别是随着“隐喻革命”的到来,法律语言研究出现了新的态势,越来越多的语言学研究者或法学研究者将法律视为普通语言的近亲,将目光转向法律语言中隐喻的使用,从不同层面阐明法律隐喻的存在。本文试图通过内省法揭示出法律隐喻与法律语言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隐喻对普通语言的创新作用
“语言的使用是人类最具区别性和代表性的认知能力之一”(Lyn Frazier,Charles Clifton,1996),深植于人类的认知体系中。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隐喻是语言不断派生发展的源泉。“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验。人类的思考最基本的操作是隐喻性的,语言的表意方法、概念的形成都与隐喻的运作机制相似;人类的思维过程也是隐喻式的,隐喻思维使得人类把存在的东西看作喻体去意指那不存在或无形的喻旨”(Lakoff,G and Johnson,M,1980)。隐喻通过寻找“相似性”,实现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心理投射从而完成语言的孕育及诞生,也可以说隐喻是人们将一个已知的与外在环境相互动的身体经验投射于另一个未知身体经验的过程。毫无疑问,隐喻已经影响、关涉到人们的思维及想象,是人们日常交流、思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人类在认识事物时,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其结果就是隐喻”(束定芳,
2000)。隐喻使语言不断创新生成新的辞令,而后人们再次利用隐喻架设实现语言的推陈出新。“隐喻的出发点在于人们对一些事物的共同的经验和情感上共同的趋向性,正是这些共同点使得隐喻的使用在叙事说理、表达感情方面可以用一些人们已有的经验和对事物的情感取向而作出类比,将抽象的理论和感情喻于类似的具体的道理或感情中,达到文体上的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的目的”(张小玲,2005)。一方面,隐喻拓宽了语言的使用范围,强化了人们的体验感、身体经验的重要性,完成了语言间的“跨域”转换;另一方面,隐喻使语言的运用形象鲜活,妙趣横生,强化了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二、隐喻在法律语言中存在的必然性
法律语言学是在语言学和法学的交叉点上产生的新兴学科,是在语言学理论框架下对法律语言进行研究,是根据语言的一般规律研究法律语言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法律语言学具有

法律隐喻与法律语言的辩证关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泥巴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