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情绪
悲伤
悲伤的情绪体验
下面列举一些悲伤的情绪体验的情景
1、从小和祖母生活的孩子,难得和父母一起吃饭,父母在席间因为一些小事摩擦起口角,当着他的面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这时孩子心中溢满了悲伤的情绪。
2、从小就戴在身上的饰品,即使不值什么钱,有一天发现不知遗失到了哪里,这时心里也是很浓重的悲伤体验。
3、为了能进入公司的高层,他一直苦心经营,非常用心,很多事都尽量做到完美,并且经常得到上司的赞赏,终于有了一个空缺的职位,他以为非他莫属的时候,得知别人得到了那个职位,于是体验到了悲伤的情绪体验。
悲伤的生理机制
诱发事件认知加工主观体验脑区活动反应趋势外部表层
脑区活动
悲伤的产生涉及广泛的脑区,特别是和前额叶皮层、扣带前回、杏仁核和海马有着密切的联系。
前额叶皮层——戴维森(Davison,2002)、盖默(Gemar,1996)、达莫西奥(Damasio,2000)等人的研究表明,悲伤与左侧前额叶皮层的低激活有关。但大部分研究报告了悲伤诱发时前额叶皮层的激活增加。帕多
(Pardo,1993)、施耐德(Schneider,1994)、埃斯仑( Esslen,2004)等人的研究发现,悲伤诱发时,前额叶皮层激活增加。这些差异是由于研究时使用的诱发条件、成像技术及控制手段存在差异,但都表明,悲伤与前额叶皮层有关。
扣带前回——许多研究者研究了悲伤心境诱发时扣带前回的激活特征。乔治(Geoger,1995) 用 PET研究了悲伤心境诱发和大脑区域激活之间的联系。在这一研究中,被试通过回忆经历过的悲伤事件来诱发悲伤心境,同时观看描述悲伤心境的面孔图片以加强诱发效果。研究发现:诱发的悲伤和腹侧扣带前回的激活相联系。莱恩(Lane,1997 )等人的研究比较了愉快和悲伤诱发时 rCBF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愉快心境,悲伤诱发时被试的右侧扣带前回和基底神经节等区域激活增加。后续的研究进一步比较了悲伤和中性条件,发现有不同的激活模式,被试双侧扣带前回和左侧前额叶激活增加。麦博格( Mayberg,1999 )等人用 PET技术研究了悲伤诱发时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的rCBF的变化,结果表明:悲伤诱发时,膝下扣带前回(subgenualcingulategyrus) 和前脑岛的局部 rCBF增加,表明这些区域的激活增加。
研究者认为:右半球腹侧前额叶皮层可通过中断扣带前回的活动来减低由社会排斥引发的悲伤。
杏仁核——关于杏仁核与悲伤的联系,安德森( Anderson,1998) 等人发现,杏仁核发生病变的患者对悲伤面部表情的反应减少。在对正常人的悲伤研究中,研究者观察到杏仁核激活的不对称。施耐德(Schneider,1999 )等人在一项研究中让被试观看快乐和悲伤的面部表情
图片并体验由此引发的情绪。结果显示:在悲伤状态下,被试左侧杏仁核和尾状核的激活增加,而右侧杏仁核和乳头体、后扣带的激活减少16 。博耐尔(Blair,1999) 等人在一项用 PET完成的研究中,要求被试对紧张度不断变化的悲伤和愤怒面孔作性别区分任务。结果表明:悲伤紧张性的不断增加和左侧杏仁核及左侧颞极的激活增加相联系。
海马——从悲伤的研究来看,悲伤失调的人通常表现出正常的情绪反应,但有不正常的背景。不正常的背景可能表现
悲伤情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