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
我的家乡
盱眙简介
盱眙县,是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位于中国运河之都淮安[1] 西南部,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江淮平原中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东与金湖县、滁州天长市相邻,南、西分别与南京市六合区、滁州市来安县和明光县交界,北至东北与分别泗洪县、洪泽接壤,总面积2483平方公里,人均国土面积列江苏省各县(市)之首。辖3个街道、14个镇、3个乡,257个行政村(居),。地势西南高,多丘陵;东北低、多平原;呈阶梯状倾斜,高差悬殊220多米。淮河流经境内,东、北部濒临洪泽湖,有低山、丘岗、平原、河湖圩区等多种地貌,为山水旅游城市。境内有4家国家4A级景区,曾荣膺中国旅游强县。盱眙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重要的节点城市,素有“南京后花园,淮安大观园,长三角休闲园”之称。
2015年盱眙县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第28位。
盱眙特色——龙虾
盱眙历史
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置郡县,盱眙置县。建县时间在
秦王政二十四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3~前221年)之间。盱眙县先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
楚汉之际(前208~前202年),盱眙属西楚东阳郡。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六月,反秦义军领袖项梁拥立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为王,以号召天下,仍称楚怀王(后尊为楚义帝),建都于盱眙。九月迁都彭城(今徐州市境)。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在广陵置荆国,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废荆国,置吴国,盱眙先后属荆、吴两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废吴国,盱眙改属沛郡。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盱眙属之,为临淮都尉治所。
新王莽时期(9~23年),盱眙改名“武匡”。
东汉,光武帝年间(25~57年),临淮郡并入东海郡;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从东海郡划出临淮郡故地置下邳国,盱眙先后属东海郡和下邳国。
三国时(220—265年),盱眙入魏国,属徐州下邳郡,后期,盱眙为弃地。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以下邳郡的淮南地区置临淮郡;永宁元年(301年),临淮郡更名为临淮国,盱眙均为属县,且是临淮郡治所。永嘉年间(307—312年),石勒起兵攻晋,盱眙曾为石氏短暂占据,仍属临淮郡。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盱眙从临淮郡分出,以县置郡,属徐州。此时无盱眙县建置,盱眙郡辖考城、直渎、阳城三县。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加徐州曰南徐州,盱眙仍为属郡,郡辖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元嘉八年(431年)割江淮之间的地区为南兖州,盱眙郡改属南兖州。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南兖州从广陵移治盱眙。元嘉三十年(453年),废南兖州,后复置,州治仍迁至广陵。宋末,盱眙郡增辖信都、睢陵两县。
齐,复置盱眙县,属南兖州盱眙郡。郡辖考城、盱眙、阳城、直渎、长乐五县。建元四年(482年),北兖州州治由淮阴迁至盱眙,盱眙郡改属北兖州。
梁,盱眙郡初属北兖州,后属淮州。武帝末(549年),淮南地区为东魏占领,于县治置盱眙郡,属淮州,郡辖盱眙、阳城、直渎三县”。后入北齐,盱眙郡仍属淮州,郡辖考城、盱眙、阳城、直渎四县。
陈,太建五年(573年)八月,盱眙入于陈,九月改属谯州,盱眙郡仍辖考城、盱眙、阳城、直渎四县。太建七年(575年),盱眙郡改属南兖州。后在盱眙郡治置北谯州,不久裁撤。太建十一年(579年),盱眙郡入于周,改属扬州,郡仍辖考城、盱眙、直渎、阳城四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盱眙郡,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并入盱眙县,属江都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于县治置西楚州,辖盱眙一县。武德八年(625年)废西楚州,盱眙改属楚州。光宅元年(684年),改属泗州临淮郡,隶河南道。五代时,盱眙入于吴。大和三年(931年),吴国升盱眙县为招信军。后入南唐,盱眙属楚州。周显德中(954~959年之间),盱眙入于周。
宋初,盱眙初属楚州。乾德元年(963年),改属泗州。建炎三年(1129年)六月,县升为军,隶淮南东路。次年九月废军为县,属濠州。绍兴二年(1132年)复属泗州。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升天长县为天长军,盱眙为其属县。五月废天长军,复升盱眙县为军,隶淮南东路,盱眙军辖天长、招信两县。
乾道初(1165~1168年),盱眙入于金,仍为盱眙军。金宣宗南渡(1214年)后,盱眙军改为镇淮府,不久弃去,盱眙归宋。宝庆三年(1227年),盱眙再次入于金。绍定五年(1232年),金将以盱眙降宋,宋诏改盱抬军为招信军,辖天长、招信两县,隶属于淮南东路。
元,盱眙初为招信军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行招信路安抚司事,辖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次年,在盱眙县。治立招信路总管府。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为临淮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河县划归泗州。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招信县,其地并入盱
盱眙家乡 .pptx 、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