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
一、新趋势:“三低一高”问题仍严重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和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梗患者与高血压有关,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患有高血压。
与此同时,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在部分省市,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25%。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其中,(“不知晓”);在“知晓者”中,有3000万人未治疗;而在治疗者中,约3/4未得到良好控制。由此可见,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诊治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防控形势异常严峻。
二、新定义: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
新指南强调,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病。目前,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合并1个、2个、3个以上危险因素者,%、%%。高血压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的比例较高:%,%,%,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者占10%~25%。因此,防治高血压应具有“整体观念”,要早筛查、早评估、综合干预。
三、新部署:强调“预防为主,战线前移”
新指南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高血压的进展、降低血压、控制高血压并发症的危害,并降低高血压的病死率。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预防
高血压的五大目标是:少吃钠盐——每人每日6克;控制体重——体重指数<24;规律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低脂饮食——每人每天食用植物油25克(半两)、肉类50~100克(1~2两)、蔬果500克,蛋类每周5个;戒烟限酒——彻底戒烟,少量饮酒(每天饮酒量的上限为白酒50毫升、葡萄酒100毫升、啤酒300毫升)。
四、部分修订危险分层指标
在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中,去除了“C反应蛋白”,增加了“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在靶器官损害中,增加脉搏波速(PWV)、踝臂指数(ABI)和内生肌酐清除率(EGFR)。腹型肥胖的腰围指标修改为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由于糖尿病已经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故新指南将其纳入临床疾患项目中。
五、强调规范测量血压,推荐家庭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新指南强调,要用经国际标准验证的血压计,诊室宜推荐使用水银柱血压计,家庭自测宜使用电子血压计,并强调应用上臂式血压计。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是目前常用的3种血压测量方式。使用电子血压计时应注意:测定前30分钟不要吸烟、进餐、饮咖啡和剧烈运动;测定前,应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测2次,相隔至少1分钟,取两次平均值。
六、根据危险分层,制订个体化方案
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前,应作综合评估,确定高血压危险分层,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高危/极高危高血压患者应立即进行药物治疗,低/中危患者可随访评估数周,然后再决定是否用药。同时,所有患者均应建立良
好生活方式,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并常常需要2种以上的药物联合应用。
一般来说,现有的五大类降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高血压的初始和维持治疗。其中,B)和利尿剂可用于一般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
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