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S—32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物质的分类非常重要。下列按酸、碱、盐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Na2CO3、NaCl (OH)2、HCl、Na2SO4
、H2CO3、NaCl 、NaOH、Na2CO3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组成可知A选项中为酸、盐、盐;B选项为碱、酸、盐;C选项为碱、酸、盐;D选项为酸、碱、盐;故答案选择D
考点:物质的分类
2、在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导致溶液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小于10%的可能原因是( )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
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⑤氯化钠晶体不纯.
A.①②③④⑤ ①②④⑤ ①②③ 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可知,只要造成溶质的质量偏小,溶剂的质量偏大的情况都能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溶剂体积偏小,故是溶液浓度偏大;②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造成溶剂偏大,溶液的浓度偏小; ③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取氯化钠时,游码不在零位置就调节天平平衡,后将游码移动得到读数,称量的溶质的质量偏小,浓度偏小;④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溶剂偏多,浓度偏小;⑤,浓度偏小;故答案选择D
考点:溶液的配制误差分析学科网
3、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
℃时, 分别在100 g水中各溶解20 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可知,℃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是错误的叙述,应该为30g;℃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是错误的叙述,在此温度下溶解度不相同;℃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是错误的叙述,在该温度下溶解度为30g不能溶解完60g;℃时, 分别在100 g水中各溶解20 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是正确的叙述,因为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故答案选择D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4、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做常见酸、碱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使用的试剂均从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中选取。实验后将废液分别集中到各组的一个废液缸中,甲组废液无色,而乙组废液呈红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甲组废液为无色可能显中性,不一定含有盐酸和硫酸;故A错误;B选项乙组废液呈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一定含有氢氧化钠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将适量的甲组废液滴入乙组废液中溶液一定会变成无色,是错误的叙述,因为不一定恰好完全反应;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因为甲组呈无色,显酸性,乙组呈现红色,溶液显碱性;故答案选择D
考点:酸碱的性质
5、猪肉的新鲜度可以通过测试pH来判断。有资料显示,pH与肉类新鲜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新鲜肉在变质过程中酸性强弱的变化为
名称
新鲜肉[来源:学§科§网Z§X§X§K]
次鲜肉
变质肉
pH
~
~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PH的变化情况来看数值越来越大,因为酸的PH越大,酸性越弱;故答案选择B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
6、如右图所示,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滴加几滴氯化钡溶液后,在烧杯里的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变化是
-增多了,SO42-减少了 +增多了,H+减少了
-增多了,H+减少了 +减少了,SO42-减少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反应 H2SO4+BaCl2==BaSO4↓+2HCl,可知溶液中的离子的数目越来越多,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沉淀,数目逐渐减小;故答案选择A
考点:酸和盐的性质
7、下列气体中,既能用浓硫酸干燥,也可以用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
山东省威海文登区(五四学制)2016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解析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