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德治疗尪痹经验
名医经验 2009-02-11 14:45 阅读688 评论0
字号: 大中小
一、尪痹的临床特点
尪痹除有关节疼痛、肿胀、沉重及游走窜痛等风寒湿痹共有的症状外,还具有病程较长,疼痛多表现为昼轻夜重,痛发骨内的特点,古人称之为“其痛彻骨,如虎之啮”。关节变形,骨质受损,僵直蜷挛,不能屈伸:重者活动功能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因病邪在里,故脉见沉:因肾虚,故常见尺脉弱小:因痛重,故脉弦。脉象常见沉弦、沉滑、沉
弦滑、尺弱等。
二、尪痹的常见证候
1、肾虚寒盛证
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两腿无力,易疲倦,不耐劳作,喜暖怕凉,膝、踝、足趾、肘、腕、手指等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变形。晨起全身关节(或最疼痛的关节)发僵,筋挛骨重,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变形,波及督脉时则脊柱僵弯。舌苔多白,脉象多见尺部弱、小、沉细,余脉可见沉弦、沉滑、沉细弦等象。此乃肾虚为本,寒盛为标,本虚标实之
证,临床上最多见。
2、肾虚标热轻证
此证患者夜间关节疼痛时,自感把患处放到被外,似乎痛轻,但久后又觉疼痛加重,赶紧收入被窝中,手足心也感到发热。痛剧的关节或微有
发热,但皮肤不红,肢体乏力,口干便涩。舌质微红,舌苔微黄,脉象沉弦细略数。此为肾虚邪实,寒邪久郁或服热药助阳而邪欲化热之
证。此证虽时有所见,但较肾虚寒盛证少见。
3、肾虚标热重证
此证关节疼痛而热,肿大变形,用手扪之,肿痛之处局部可有发热,皮肤也略有发红,因而喜将患处放到被外,虽然在被外放久受凉,仍可加重疼痛,但放回被内后,不久又放到被外。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舌苔黄厚而腻。脉象常滑数或弦滑数,尺脉多沉小。本证乍看起来,可诊为热证,但结合本病的病机特点和病程分析,实为本虚标实,标邪郁久化热或服温肾助阳药后,阳气骤旺,邪气从阳化热之证,与一般的热痹不同(热痹病程短,无关节变形,关节痛处红肿甚剧,皮肤也赤红灼热)。此证临床上虽也能见到,但较之肾虚寒盛证则属少见之证。本证有时见于年轻、体壮患者的病情发展转化过程中,但经过治疗后,则多渐渐出现肾虚寒盛之证,再经补肾祛寒、强
壮筋骨、通经活络等治法而愈。
4、肾虚督寒证
腰骶脊背疼痛,痛连颈项,背冷畏寒,脊柱僵硬弯曲,直腰、弯腰受限,两腿活动受限,得温而痛减,大腿外展或下蹲受限。舌苔薄自
或白,脉象沉弦或兼细、或沉细弦迟。甚者可致“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而成旭废之人。
5、湿热伤肾证
多个关节肿痛,痛处用手摸之有发热感,喜凉爽,皮肤不红,常伴有腰膝乏力、晨僵,也可有轻度身热或下午潮热久久难解,关节自感蒸热疼痛,痛发骨内,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形。舌苔黄腻或浮黄。脉象滑数或沉弦细数,尺脉多小于寸关。
化理论,也会有一些寒证,但湿热证多,寒证少见。
三、尪痹的治则与方药
1、治疗法则
尪痹的治疗大法以补肾祛寒为主,辅以化湿散风,养肝荣筋,祛瘀通络。肝肾同源,补肾亦能养肝、荣筋、祛寒、化湿、散风,促使风寒湿三气之邪外出。化瘀通络可祛瘀生新。肾气旺,精血足,则髓生骨健,关节筋脉得以淖泽荣养,可使已失去正常功能的肢体、关节渐渐恢复功能。总之,在治疗时要抓住补肾祛寒这一重点,再随症结合化湿、散风、活血、壮筋骨、利关节等,标本兼顾。若见有
焦树德治疗尪痹经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