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湖南省永顺至吉首公路项目.pdf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3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湖南省永顺至吉首公路项目 】是由【百里登峰】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湖南省永顺至吉首公路项目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附件1投标意向函格式
(招标人名称):
:
类别标段数合计标段数
土建工程:公路Ⅰ类
土建工程:公路Ⅱ类
土建工程:结构Ⅰ类
土建工程:结构Ⅱ类
土建工程:结构Ⅲ类
土建工程:结构Ⅳ类
土建工程:结构Ⅴ类

原因年度是/否
被湖南省交通运输厅评为AA级信用等级
2009
被湖南省交通运输厅评为A级信用等级2010
2011
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公路建设领域)
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公路建设领域)
投标人:(全称)(盖单位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地址:
网址:
电话:
传真:
邮政编码:
年月日
注:此投标意向函原件需由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名并加盖企业单位章在报名现场递交给招标人工作
人员。:.
附件2项目建设概况
1项目位置
:湖南省永顺至吉首公路项目(简称永吉高速公路)

本项目是包茂和二广国家高速公路中间的加密线,是《湖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修编)的“七纵九横”高速公路网中第七纵的一段,是湖南省西北部区域通往湖北
省的重要省际通道,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一条团结纽带,对打造湘西黄金旅游走
廊,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路线走向:北起永顺县泽家镇海洛村,顺接在建的龙山(湘鄂界)至永顺高速公
路,通过海洛(枢纽)互通与在建的张家界至花垣高速公路相接,往南经列夕乡,跨
猛洞河后经高坪乡、芙蓉镇,跨酉水经古丈县罗依溪镇,古阳镇,默戎镇,吉首市马
颈坳镇和已略乡,止于吉首市西侧的寨阳乡曙光村,设石家寨(枢纽)互通与吉首至
茶洞高速公路相接。
主要控制点:永顺县泽家镇海洛村、猛洞河、芙蓉镇、酉水、罗依溪镇、古丈县
城、吉首市。
沿线主要城镇:永顺县泽家镇海洛村,列夕乡,高坪乡、芙蓉镇,罗依溪镇、古
丈县城(古阳镇、城关乡)、默戎镇,吉首市马颈坳镇、已略乡,寨阳乡曙光村。
沿线主要河流:酉水,猛洞河,古阳河,龙鼻河,司马河
沿线主要公路:龙永高速(在建),张花高速(在建),吉茶高速,G209,G319,
S229,S230等。
沿线主要铁路:焦柳铁路。
2技术标准
主线:,主线按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
计速度采用80km/h,。
连接线:
罗依溪连接线:起自罗依溪互通,经罗依溪镇,与S229相接,。
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10米;
吉首北连接线:起自吉首北互通,经吉首市区,与吉首市人民路(S229)相接,
。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
米;
吉首西连接线一级路段:起自吉首西连接线匝道收费站,经吉首市,至桃田坳,
。采用一级公路公路标准,设计速度80km/h,:.
吉首西连接线二级路段:起自吉首西连接线一级路段桃田坳,经吉首市,至
吉凤工业园发展大道,。采用二级公路公路标准,设计速度60km/h,
路基宽度12m。
有关技术指标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及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规程的规定。
主线主要技术标准表
技术指标
指标名称单位
S1S2S3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
设计速度km/h80

设计荷载公路—I级
设计洪水频率1/100(特大桥1/300)
最小停车视距m110110110

平曲线半


不设超高最小m250025002500
最大纵坡%556
最短坡长m150350200
车道数量道四车道
凸极限最小m450045004500
型一般最小m4500120004500
竖曲线半
径m
凹极限最小350040003200
型一般最小m350080003200

路面等级高级

3气象与水文简况
1)气象
沿线区域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暖夏凉,
四季分明,℃以上,最热月最高气温大于35℃的天数8~
15天。年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年降雨量1250~
1500mm;集中春、夏,多见秋旱。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91—1406小时。由于海拔:.
的悬殊和地形,坡向等的不同,区域内气候类型无论是在垂直方向上还是在水平方向
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气温,降水,日照,无霜期等均有显著差别。
2)水文
区域内地表水系发育,沟壑纵横,主要河流有酉水、猛洞河、古阳河、龙鼻河
等。境内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有187条较大的暗河和900多个较大的溶洞。有关情
况简述如下:
(1)酉水。酉水古称酉溪,是武陵五溪之一。酉水为洞庭水系沅水下游左岸一级
支流,发源于宣恩县境内椿木营的火烧堡,自北东向西南流经湖北、重庆、湖南,至
沅陵注入沅水,全长427公里。酉水干流自保靖至南渭流入永顺县境,经列夕、王村
至罗依溪镇流入古丈县境,再经凤滩流出古丈县域至沅陵境内,在永顺、古丈县境河
长约150公里。1979年凤滩水电站大坝建成后,“高峡出平湖”,酉水永顺、古丈县境
段已成凤滩水库库区。
(2)猛洞河。猛洞河为酉水最大支流,源于桑植上河溪马鬃岭西麓和龙山的分水
岭。两源在两河口汇合后,,与自南岸入口
的首车河合流。,与自北岸入口的连洞河合流。又转向正
,与由东入口的牛路河合流。向西南流经15公里至列夕新
码头注入酉水。猛洞河全长158公里,,,
河宽30-80米,,落差98米。
(3)古阳河。古阳河发源于牛角山,流经毛坪,古丈坪,至罗依溪汇入酉水。全
,,‰,标高130米至840米,集
,水能蕴藏量226648千瓦。
(4)龙鼻河。发源于默戎镇摆谷村,流经盘草、万岩,龙鼻、九龙,坪坝出县境,
汇入峒河。,—,‰,标
高190米至840米,集水面积2165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18387千瓦。
(5)司马河。发源于保靖县夯沙乡梯子,自堂朗乡黄金村流入吉首市属马颈坳镇
隘口村,经新湾和白岩乡檀木,马颈坳镇汨比、红岩排,太平乡新华、平太、马头、
司马、河溪镇岩排,于河溪镇持久村境流入峒河,吉首市内河段长42公里,河面平均
宽7米,流域面积264平方公里,,,坡3‰。
4地形与地质简况

本线路走廊带穿越区地貌类型主要有溶蚀剥蚀构造低山地貌、溶蚀构造低山地:.
貌、剥蚀构造低山丘陵地貌及河谷地貌。
(1)溶蚀构造中低山地貌:主要分布于K0+000~K19+700等路段。山体主要岩性
由奥陶系紫红色瘤状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组成。高程一般海拔400-600m,
高者700-800m,相对高差一般200-400m;峰林发育,山顶呈尖锥状,溶洞、溶槽、
漏斗、暗河、落水洞等广泛分布。基岩裸露,残坡积物和植被不甚发育。
(2)溶蚀剥蚀构造低山地貌:主要分布于K19+700-K29+000、
K49+000-K84+500,山体主要岩性由寒武系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石灰岩及页岩组
成;高程一般海拔300-500m,相对高差200-300m;剥蚀程度强烈,沟谷发育,且以
“V”型谷为主;山坡陡峻,坡角一般35-50°,局部较陡坡段可达60°左右。残坡
积物在坡脚较缓坡段较发育,厚度一般1-5m。植被较发育,且以松杉及灌木为主。
(3)剥蚀构造低山丘陵地貌:主要分布于K29+000-K49+000等路段,山体主要岩
性由震旦系砂质板岩、砂岩、白云岩、板溪群板岩、砂质板岩及第三系泥质粉砂岩、
砾岩组成;地形起伏较大,山坡较陡,山顶多呈尖峭,沟谷常呈“V”型或“U”型。
一般标高200-400m,切割深度100-200m,坡度约30-40°。
(4)侵蚀堆积河谷阶地地貌:主要分布于酉水、猛洞河、侗河及其支流,河流一
级阶地较平坦宽阔,地下水位较浅,河流冲刷作用较强。主要岩性有第四系砂、砾卵
石、黏性土等。


S1K0+713-K33+240路段
根据勘探所获资料,现将本路段内的地层岩性按新至老分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Qh)
⑴填筑土:灰黄色、褐色等,稍干,稍密至中密,一般由黏土和碎块石组成,厚
-,主要分布于沿线宅基地以及机耕道中。
⑵种植土:灰褐色为主,松散-松软,含植物根系,~。主要分布于农
田及山坡表层。
⑶块石:灰褐、褐红色,松散,成分主要为灰岩和瘤状泥质灰岩,块径一般1-6m,
块石间空隙较大,多为泥质充填,主要为岩溶漏斗边缘陡立岩体崩塌而成,多构成堆
积体分布于岩溶漏斗斗壁附近或山坡上。最大厚度大于51m。
⑷黏土:灰褐、褐黄等色,一般呈可塑状,厚度变化大,约1~10m不等,局部含
角砾、碎石较多,主要分布于山坡缓坡处和冲沟中,另外,少量黏土呈软塑状,灰黑:.
色,灰褐色,-,主要分布于岩溶冲沟、岩溶洼地中。
第四系更新统(Qp)
⑸黏土:褐黄、褐红等色,一般呈硬塑状,厚度约1~7m不等,局部含角砾、碎
石较多,主要分布于山坡上和坡顶
志留系下统(S1)
⑹页岩:褐黄色,灰褐色,砂泥质结构,页状、块状构造,薄层状,局部夹砂岩、
石英砂岩夹层,呈强-中风化状,强风化岩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质较软,厚度
较大,一般大于7m,中风化岩较硬,一般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少量呈块状。主要
分布于路线K4+350-K4+930段。
奥陶系中上统(O2+3)
⑺龟裂纹灰岩:灰色、褐红色,隐晶质结构,龟裂纹状构造,中厚层状,岩质较
硬-坚硬,多呈微风化状,节理裂隙局部发育,岩体一般较完整,岩溶局部较发育,以
落水洞为主,层厚不详。主要分布于路线K4+100-K4+350段。
与下部地层呈整合接触。
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
⑻瘤状泥质灰岩:紫红色夹灰绿色,隐晶质结构,瘤状构造,中层状,呈强-中风
化状,强风化层较薄,一般1-4m左右,岩质较软,岩石破碎,岩芯多呈碎块夹土状;
中风化岩较硬,岩体一般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少量呈块状,岩溶局部发育,多以
岩溶漏斗为主,层厚不详。主要分布于路线K2+315-K4+100段和K8+120-K9+580段以
及高山的山顶上。与下部地层呈整合接触。
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分乡组+南津关组(O1n+f+h)
⑼灰岩:灰色夹灰白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中厚层状,节理裂隙局部发育,
岩质坚硬,微风化状,岩溶较发育,以溶蚀裂隙、溶洞、落水洞及岩溶漏斗为主,层
厚不详。主要分布于路线K1+460-K2+315段、K5+540-K8+120段、K9+580-终点段
与寒武系上中统(∈2-3ls)地层呈构造接触。
寒武系上至中统(∈2-3ls)
该组地层上、中部主要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灰岩,底部为页岩、砂岩。主要
分布于K4+930-K5+540段。
⑽白云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色、灰白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中厚层状,:.
岩质坚硬,微风化状,节理裂隙局部发育,岩溶较发育,岩石一般较完整,岩芯多呈
柱状,少量呈块状。
区域地质构造
本路段位于新华夏系武陵山二级隆起带的中段,区域内地质构造以北东向、北北
东向构造为主,次为北西向,主要由烈夕向斜和系列断裂构造组成。根据区域地质资
料、现场地质调绘及钻探成果,对本路线走廊带方案内对线位影响较大的构造描述如
下:
A褶皱
⑴烈夕向斜:斜轴向为N45°E,核部由奥陶纪中、晚世及志留纪早世地层所组
成,岩层倾角近水平。两翼由寒武纪及奥陶纪早世地层所组成,岩层倾角为15-30°。
形成一个开阔平缓之向斜。褶皱轴西南端于绵羊山附近扬起,向北东方向延伸与大庸
幅南坪-王家呰向斜相连接。于抚字坪一带受两组断裂所切割,轴部支离破碎。本区位
于向斜之北西翼。
B断裂
F1断层:为张扭性断裂,走向N50°E,倾向NW,倾角约70°,延伸长度大于20km,
破碎带宽度20m左右,发育于奥陶系中、上统龟裂纹状灰岩及志留系下统页岩与寒武
系中、上统白云质灰岩、灰岩交界处附近。推测该断层于地表K4+930处附近与路线大
角度相交,交角约70°,通过之处为路基,无构造物,对拟建线路影响不大。
F2断层:为张扭性断裂,走向N57°E,倾向NW,延伸长度约12km,破碎带宽度
约20左右m,发育于奥陶系下统灰岩中,也为奥陶系下统大湾组(O1d)瘤状泥质灰
岩与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分乡组+南津关组(O1n+f+h)灰岩之界线。推测该断层于地
表K9+580处与路线大角度相交,交角约75°,通过之处为路基,无构造物,对路线
影响不大。
F3断层:发育于奥陶系下统灰岩地层中,据区域地质资料,该断层为张扭性断裂,
走向N50°E,倾向SE,延伸长度约4km。推测该断层于地表K11+100(YK11+020)处
与路线大角度相交,交角约25-30°,因该段设计为六月田隧道,故对该隧道有一定
的影响。
区内岩层种类较多,岩性较复杂,节理裂隙发育不一,根据本次勘察结果,分述
如下::.
志留系下统页岩:产状175°∠27°~33°。主要发育二组节理:①315°∠77°,
2~4条/m,面粗弯曲,微张,充填泥质;②30°∠68°3~5条/m,面粗弯曲,微张,
~,充填泥质。
奥陶系中上统龟裂纹灰岩:产状160°∠10°~12°。主要发育一组裂隙:走向
约330°~340°,倾角较陡,张宽型,-,充填少量泥质。
奥陶系下统大湾组瘤状泥质灰岩:产状150°~165°∠6°~10°,局部发育陡
裂隙,漏斗底部陡岩上尤为可见,主要有两组,①走向NNE10°~25°,倾角约80°,
属张宽裂隙,-,充填少量泥质;②走向走向N310°E,倾角约75°,属
张宽裂隙,-,充填少量泥质。
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分乡组+南津关组灰岩:路线起点-K8+120段产状150°~
165°∠10°~16°,K9+580-终点段产状225°~245°∠8°~10°。发育节理主要
有二组:①140-150°∠80~85°,1-3条/m,属张开型,-,多充填泥质,
隙面弯曲、粗糙;②200-210°∠80°,2-3条/m,属张开型,-,多充填
泥质,隙面弯曲、粗糙。
寒武系上至中统白云质灰岩:产状155°∠15°。
S2K33+240-K61+200路段
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地质调绘及地质勘探资料对比结果,路区主要发育第四系全
新统、寒武系、震旦系、元古界板溪群岩土,分述如下:
第四系(Q):
全新统(Q4):上部灰黄褐色粉质黏土、粉土,下部为砂砾、卵石、碎石层。区域
厚度一般0~30米;
第四系全新统(Q4)地层主要分布于三、四级支流两旁或山间谷地,及山体表层。
寒武系(ε):
1、中统花桥组(ε2h):深灰色中至厚层与薄层互层灰岩夹钙质页岩,底部为泥
灰岩。区域厚度193-432米;
2、中统敖溪组(ε2a):上部为灰略带红色中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灰岩,下
部为深灰色薄至中层泥灰岩、条带状含泥质白云质灰岩、灰岩、含硅质页岩夹灰岩透
镜体;底部泥灰岩、灰岩夹页岩。区域厚度319-605米;
3、下统清虚洞组(ε1q):上部灰白色薄至中层灰岩、白云岩夹少量钙质页岩,:.
下部深灰色厚层至薄层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区域厚度58~985米;
4、下统杷榔组(ε1p):深灰色、灰绿色、灰黄色页岩,夹钙质页岩、泥灰岩、
灰岩,底部见一层灰色中至厚层灰岩。区域厚度61~1036米;
5、下统牛蹄塘组(ε1n):黑色炭质页岩、黑色页岩,下部夹石煤层,底部含硅
质页岩与一层灰色中至厚层灰岩。区域厚度121~645米;
6、寒武系下统木昌组(ε1m):黑色炭硅质板岩、青灰色白云质灰岩、钙质板岩
组成,区域厚度120~260米。
震旦系(Z):
1、上统灯影组(Zbdn):灰黑色、钢灰色薄层硅质岩夹硅质页岩、灰岩,顶部页
岩中偶含有砱结核。区域厚度大于50米;
2、上统陡山沱组(Zbd):灰白色、浅灰色薄至中层状含磷硅质白云岩,具纹层状
构造,间夹泥灰岩及页岩,下部含磷矿层。区域厚度大于40米;
3、下统南沱冰碛岩组(Zann):青灰色、灰绿色冰碛泥砾岩,泥砾岩成层不清,
砾石成分复杂,粒径大小不一,呈次棱角状至半滚圆状,中夹少量含锰黑色页岩与含
锰灰岩透镜体。区域厚度53~168米;
4、下统南沱砂岩组(Z):上部为板岩、砂质板岩,局部夹白云岩透镜体及菱锰
an
矿,下部灰白色厚至巨厚层细至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中夹泥质粉砂岩。区域厚度0~
176米;
板溪群:
1、上板溪群五强溪组(P):上部紫红色砂质板岩与灰绿色砂质板岩,夹变质
tbn2w
凝灰质砂岩,下部浅灰色、紫红色具纹层状砂质板岩与变质细砂岩。区域厚度大于93
米;
2、上板溪群马底驿组(P):紫红色板岩、粉砂质条带状板岩,间夹紫色、灰
tbn2m
绿色石英砂岩及蓝绿色板岩,区域厚度599~1268米;
工程地质分区
根据对本合同段部分沿线地层结构及工程性质勘察对比结果,可大致将本项目区
线路分为5个工程地质区(见项目区《路线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Ⅰ剥蚀构造低山丘陵变质岩区:
主要分布于K33+240~K44+700和K46+100~K46+500段,该段上覆土层为黄褐色含
碎石黏土、粉质黏土,碎石含量约5%~45%,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和冲洪积土层,
在坡脚及冲沟内广泛分布,且局部夹有碎石。下伏基岩为紫红色砂质板岩、灰绿色泥
质板岩,变质砂岩,岩石产状变化大,局部陡崖处基岩出露,基岩上部强风化,节理:.
很发育,锤击易成碎块。
Ⅱ剥蚀构造低山丘陵沉积岩区:
主要分布于K44+700~K46+100、K46+500~K49+550段。上覆土层为黄褐色黏土,
局部夹碎石,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和冲洪积土层,分布于山体表层及冲沟内。下伏
基岩主要岩性由灰绿色、青灰色砂岩组成。
Ⅲ剥蚀构造低山变质岩区
主要分布于K线K49+550~K52+550段,上覆土层为黄褐色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夹
碎石,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土和冲洪积土层,分布于山体表层及冲沟内,下伏基岩岩
性由碳硅质板岩、变质砂岩、白云质灰岩等组成。
Ⅳ溶蚀剥蚀构造低山碳酸岩区:
主要分布于K线K52+550~K61+,该段上覆土层为浅红褐色粉质黏土,
含少量碎石,含量约5%~30%。下伏基岩为灰白~青灰色石灰岩。产状一般160°∠
24°。局部陡坎、陡崖处基岩出露,基岩表层有溶蚀迹象,节理发育,岩性较脆,锤
击易碎。
Ⅴ侵蚀堆积河谷阶地松散岩类区:
该工程地质区主要分布于古阳河、默戎河及其支流河床和阶地段。岩性以碎石和
卵石为主。由于受构造和水流下蚀左右,河谷多呈“v“字型,河谷较窄,很多河谷
地貌中未分布明显的阶地,沟谷内河流冲刷作用较强、河岸边坡稳定性较差,且在沟
谷两侧多有松散岩石崩塌物。
S3K61+200-K85+
根据勘探所获资料,将本路段内的地层岩性按新至老分述如下:
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查测绘、简易钻探、钻探、槽探等综合方法,经综合勘
探和测试所获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该路段分布地层包含第四系全新统(Qh),
第四系更新统(Qp)、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q)、寒武系下统把榔组(∈1p),
该路段分布地层从新至老具体如下:
①第四系全新统(Qh)
1、填筑土(地层编号①):褐黄色,稍密,稍湿,主要成份碎岩块、碎石、粘性
土,系修路弃渣,-,。
2、种植土(地层编号②):灰褐色、褐黄色,松散-稍密,饱和-湿-稍湿,以软:.
塑-可塑粉质粘土、松散状-稍密状角砾土为主,含植物根系,;
3、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④-1):黄褐色,可-硬塑,湿,以粘粒为主,粉粒为次,
土质均匀,粘性好,呈灰褐色,-;
4、碎石土(地层编号⑦-1):褐黄色,稍密,稍湿,碎石含量50-60%,碎石粒
径1-3cm,成份为强风化砂质页岩,粘质充填,-;
5、卵石土(地层编号⑦-2):褐黄色,稍密,饱和,卵石含量50-60%,粒径2-6cm,
成份为砂岩、灰岩等,砂、粘质充填,-。
②第四系更新统(Qp)
6、粉质粘土(地层编号⑧-1):褐黄色,稍湿,硬塑,局部含碎石,残坡积成因,
-,。不均匀分布于沿线山丘及坡脚。
7、碎石土(地层编号⑨-2):灰褐色,稍-中密,稍湿,含量50-60%,-5cm,
成份为强风化岩块,表层含植物根系,-,。不均匀分布
于沿线山丘及坡脚。
③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1q):主要出露地层为:灰岩(条带状、角砾状)、
泥质灰岩、砂质页岩,主要分布于K76+900-K77+490段、K81+700-K83+490段。
8、泥质灰岩(地层编号1○1○2):隐晶质结构,薄至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
强风化层(地层编号1○1○2-2):褐黄色,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芯以碎块状
为主,岩质软,-;
中风化层(地层编号1○1○2-3):灰色,岩芯较完整,以柱状、短柱状为主,少量块
状,节长10-40cm,RQD=60-80%,方解石脉发育,岩质较硬,-。
⑤寒武系下统把榔组(∈1p):主要出露地层为砂质页岩、钙质页岩等。主要分
布于K77+490-K81+700段、K83+490-K83+700段:
9)砂质页岩(地层编号1○1○5):灰黄色,深灰色、灰色,薄-中厚层构造,砂泥质
结构,岩质软;
其中强风化层(地层编号1○1○5-2):褐黄色,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芯以碎
块状为主,岩质软,-;
中风化层(地层编号1○1○5-3):灰色,节理裂隙较发育,岩石较完整,岩芯多呈柱
状、短柱状、少量碎块状,节长10-41cm,RQD=85%,岩质较软,-。:.
10)钙质页岩(地层编号1○1○6):深灰色,钙泥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节理裂
隙较发育;
其中强风化层(地层编号1○1○6-2):褐黄色,节理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岩芯以碎
块状为主,岩质软,-;
中风化层(地层编号1○1○6-3):见方解石细脉,岩石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短柱
状、少量碎块状,节长8-30cm,RQD=55-75%,岩质较硬,-.
以上各岩土层在场地的分布详见《钻孔柱状图》及《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区域地质构造
根据本次勘察成果及区域地质资料显示,项目区域内的构造形迹主要为断裂,受
古丈—凤凰压性断裂带影响,次一级牵引断裂发育,其断层现象明显,除地层不正常
接触外,岩层很破碎,通过本次勘察表明:本路段内未见断裂构造。

本项目沿线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岩土主要有:岩溶、潜在不稳定边坡、滑坡、
崩塌、软土、采空区、构造破碎带等。
岩溶:
路线自起点~罗依溪隧道出口段均在可溶性的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
灰岩、泥灰岩等地层中通过,岩溶成为该段主要不良地质问题。该段在构造上为主轴
向为北东向的区域性的烈夕向斜,路线在其南东翼前行,其间受北东向断层切割,加
之地壳的抬升、河流深切等原因,沿线岩溶以竖直性的岩溶塌陷、岩溶漏斗、落水洞
等为主要特点,偶见水平向岩溶通道。其岩溶塌陷、漏斗、落水洞相对集中发育于路
线起点-K4+100段、K4+930-K8+120、K8+120-K17+700段;K16+660~K17+060段地下
发育规模较大的厅堂式溶洞,且主洞内发育3个以上的支洞,主洞的可见总进深大于
700m,最大高度达30m左右,最大宽度约20m,其走向与路线近垂直相交。需按设计
要求进行相应处理。K线方案的K52+550-K61+200段,主要表现为溶洞和溶槽,其规
模相对较小,个数较少。裸露型岩溶主要见于吉首西连接线一级路段
L1K0+700-L1K7+780,而钻孔均未揭露到岩溶,大规模岩溶发育的可能性不大。
潜在不稳定边坡:
K29+022~终点段近垂直穿越多条丘间冲沟,沿线多为高填深切路基。沿线基岩多
为页岩、硅质岩,岩质较软或坚硬而性脆,加上罗依溪断裂及褶皱影响,其岩体较破
碎~破碎,在坡脚开挖形成临空面、及雨季的地表水、施工排水等不利作用下,易成:.
为潜在不稳定边坡,诱发边坡失稳。因此全线切深较大的边坡的边坡均属于潜在不稳
定边坡,另外还包含部分丘坡凹沟部位的浅切、低填路段,以及多座大桥的墩台处等
陡坡、陡崖段,亦应加主动防护。
滑坡、顺向坡:
本项目区多为山区,覆盖层厚度一般较薄,基岩大部分裸露,只在山坡坡脚处形
成松散堆积层,堆积层底面与基岩接触面容易形成滑动面,从而形成滑坡。下伏基岩
一般较稳定,自然岩体滑坡较少,重点应考虑工程开挖深路堑引起的工程滑坡。特别
是软质岩石,如页岩、板岩地层。工程滑坡主要是在边坡开挖后,造成临空面变陡,
应力释放,顺岩层产状及结构面发生滑坡。岩体顺层滑坡主要表现为风化破裂岩层沿
下伏倾斜岩层的层面或软弱结构面下滑,碎裂状结构的风化岩体沿软弱结构面产生的
滑坡。地质调查发现的对线路影响较大的滑坡区段主要有以下几处:K33+100~K44+600
段、K40+200~K40+800段、K49+200~K59+400段。
崩塌:
崩塌多产生在上硬下软岩组的陡坡地形区和高角度裂隙发育的陡崖区及发生在脆
性岩层中,特别是区域性构造比较发育段。应对发现的可能发生崩塌、落石的小型岩
块或岩体进行爆破清除,减少崩塌

湖南省永顺至吉首公路项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百里登峰
  • 文件大小665 KB
  • 时间202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