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风格之—
新陈代谢主义
162082
吕宁
新陈代谢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新陈代谢主义介绍:
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同时,还倾向于挖掘城市和建筑自身的内在组织结构,利用有机体的成长作为研究模式来研究城市和建筑成长和发展的"永恒结构",主张可"生长建筑"和"过程设计"采用结构构件或组织单元预制生产和有机重复的方式.
在新陈代谢理念的背后,是川添登强烈地预感到大众消费社会到来之后,作为永恒象征的神殿式“建筑”将不复存在,“建筑的灭亡”不可避免。换言之,新陈代谢派主张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成长、变化、代谢、过程、流动性等时间因素,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强调持续地一步一步地对已过时的部分加以改造,形成一种周期性的循环。如菊竹清训提出的“海上城市”、“塔状城市”、“海洋城市”,黑川纪章提出的“空间城市”、“农村城市”,桢文彦、大高正人的“新宿副都心计划”、“人工土地计划”等等,甄别出变化的与不变的,主要结构与次要结构,根据耐用年限更换空间和设备。
新陈代谢派
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
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桢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矶崎新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陈代谢派的观点。
虽然新陈代谢派各成员所抱的理念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创作活动中,却有着各各不同的方法论并使用不同的建筑语汇。
丹下健三与山梨文化会馆
丹下健三(1913年——2005年),为战后日本经济腾飞时期活跃起来的代表建筑师,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筑师, 影响了黑川纪章、桢文彦、矶崎新等一代日本建筑师。他先后获得过包括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七个博士和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亚洲第一位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曾获得日本天皇亲授的文化勋章,美国建筑师协会、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和法国建筑科学院的金奖。丹下健三作为日本建筑师乃至日本文化艺术界的代表而为世界所知。 丹下健三强调建筑的人性,他说:“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
丹下健三与山梨文化会馆
1966年由丹下健三在日本山梨县建成的文化会馆是一座新陈代谢派的著名作品。
山梨文化会馆地上有8层,地下2层,面积 18085平方米,是一幢广播、报纸和印刷业共同使用的综合性建筑。在考虑各企业独立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彼此方便的联系和将来扩建的可能。它的平面组合就是仿照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设计了一个个垂直的圆形交通塔作为主要支柱,楼梯、电梯、卫生间和空调机都布置在圆筒内。柱子之间架设办公室、播音室和印刷工厂。其中广播位于最上层,下面是报社和印刷厂,位置布置很合理。在各层之间还留出许多空间作屋顶花园,为将来扩建做准备。外露的大圆筒和混凝土的粗糙质感、楼板和圆筒交接处的梁头,愈加强调了这幢建筑物的结构,暗示着它将来的成长。山梨会馆建成之后就进行过扩建,这是一个随时间推移不断成长和变化的立体交往空间。
丹下坚持在建筑上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的倾向。主张采用最新的材料制造体量轻、用料省、能快速灵活地装配改造地结构与房屋,并加以表现。为解决城市问题,出现用预制标准化构件装配成大型的、多层和高层的“巨型结构”。
丹下健三与山梨文化会馆
山梨文化会馆经过几十年新陈代谢后的变化
现代建筑风格之新陈代谢主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