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我为教育献言建策.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在山区学校中有许多就读高中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意向参加高考,学校为了方便管理就会把他们与参加高考的学生分班管理。此举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何对这一特殊的群体给予更好的教育却成了许多高级中学的难题。学校把全部的人力物力投进了高考班,因为他们就是精英,就是高考的奖金,就是自己职业价值的体现,就是学校的荣誉。但是,那些对人生充满憧憬的非高考的学生呢?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他们呢?就这问题我献上一策。
一、关怀备注,给予肯定。
非高考班的学生有基于学习能力、家庭压力而放弃高考的学生,但更多的是后进生、无心上学、生性顽劣的压根不想读书的学生。因此更需要学校与老师的关注和教育。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对这一些特殊的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怀,才能使他们的心理正常发展。如开展多一些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充分肯定他们的能力,让他们感受校园浓郁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体会到他们还是要学习,还是学校的一份子,还是老师的好学生。
二、文化教育转向职业技术能力培养。
在高考指挥棒指挥下的高中教育,一般取向于高考文化知识的教育,关于职业教育的更多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任务。非高考的学生,毕业后他们面临的第一问题就是就业的问题。如何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就业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在学校进行职业就业指导。按照现在的课程标准,基础知识的教授在高一高二两年时间是可以完成的,高考生高三的时候进入紧张的复习,而非高考的学生该干嘛呢?既然学生在学校就是等着毕业,何不把课本知识文化教育的内容转变职业就业指导内容。如教导一般的社交礼仪、个人简历的写作、一般公文的写作等适应就业的最基本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知法懂法进而能够在社会中维护自我的权利,更好的适应社会,也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素质教育。
2、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如果条件允许,高级中学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技能课程,使学生掌握一些技术理论知识,再结合一些社会的实践,一定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其次,如果条件有限,可以与附近的职业中学协商,让学生到职业中学学习技能,这样可以节省学校的资源,也可以让学生学有所成。
教育好孩子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愿望,孔老夫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理论已经在中国实践了几千年,我们现当代的高中教育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教授,应当与社会密切的联系起来,应当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在非高考班中开设职业技能教育,就业指导让他们更好的走进社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与合理开展就全赖老师呢。因为老师才是和学生直面相处、正面交流的第一直接责任人。每位同学不论是上下课或是节假日,也不管是周末或是寒暑假,他们的生活、学习与安全都在老师的“遥控”之中,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班主任老师的心呢!所以,进行班级管理的班主任教师与该班的任课教师应该掌握班级管理的主动权而不受外界的无端干扰。大可不必教育了学生都要写在本子上,做到那种面面俱到的痕迹管理,说白了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出现信任危机的具体体现。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因材施教,怎样因人而异,何以应变突发事件均属教师处理的分内之事。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成果并不是有了严厉的苛求规定就会有立竿见影,事半功倍,举一反三之功效的。也不是坐着挖写理论就会决胜千里之外的闪电战。而是走上讲台的人准确利用手中的三支笔(白笔传授知识,红笔了解学生,蓝笔书写人生。)兢兢业业地奉献的。
    在全面建设师德师风的今天,我建议为教师减负:安全部教育,出事有法律。因为教师得根据环境、气候、位置等多方面确定不安全因素而做到防微杜渐,有的放矢。我认为没必要教师人手一本安全记事本吧。因为想得到的不一定写得到,因为想的范围远比写的范围宽得多得多呀。我们应安全教育长挂嘴边,而不要高搁案头。我们应多拿着课本读读思思,圈圈点点,构思着、幻想着明天的课堂奇迹。所以我建议备课就备在课本上,教师上课就拿着课本进教室,以课本为圆心画圆一堂课不就圆满结束了吗?做到胸有成竹、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有条不紊那才叫做纲举目张呢。而把省下来的时间花在改作业、课后反思、学法律、学专业等上面去,不但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同时也丰富了老师的专业知识。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千教万教教人真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真”不就与“假”相对立的吗?这就是陶行知的教育观念。“宁可真白丁,不要假秀才。”啊!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是以文字为中心,是以与生活脱离的无用知识为中心,不能真正培养人的生活能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国内最早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是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

我为教育献言建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nfand
  • 文件大小138 KB
  • 时间2017-10-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