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鱼文学形象的变迁考
◎袁光孙冬梅
中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国内外综上, 《山海经》中提到的人鱼,多为山川间的真
在该领域的研究上,对其出典考和其现实中实际物种的实生物,并被人逐渐神化。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规律
考证相对成熟。本论通过探讨中国人鱼在文学上的演化的,即在认知实际物种的基础上,神化其某种特性并加
过程,从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角度出发,阐述中国以崇拜,将其神奇力量与人类自身相联系。随着社会的
古代文学中人鱼形象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发展,古人逐渐摆脱“神力”,并将人类自身的品性特
点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观念反作用于文学。如果说《山
一
、《山海经》中人鱼的神化过程海经》是将人鱼神化的过程,那么后世之作就是将人鱼
《山海经》中对人鱼的描述,首见于“其状如鱼而赋予人性的人化过程。
人面”的赤鳐。其他篇章的记叙句式多为某山有某,
其中多人鱼。松冈正子指出山川中的人鱼应为两栖类的二、人化的鲛人
鲵,鲮鲤陵鱼、穿山甲是人鱼的一种属爬虫类。其目前,有关鲛人的最早记载出自东汉郭宪著《汉武洞
实,穿山甲是胎生动物为哺乳类。冥记》: “味勒国在日南,其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
可见,作为动物的人鱼,其种类有了扩大化的趋势。鲛人之宫,得泪珠,则鲛人所泣之珠也,亦日泣珠。”
袁王可认为陵龙的音相近,所以二者应为同一所指。字音此时的鲛人依旧有神性,住在海底宫殿,眼泪能变成珠
上的变化也可能引发字形的变化,所以陵鱼也是龙鱼。子。
“龙鱼中略即有神乘此以行九野。”一句首次将人西晋张华《博物志》: “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
龟和龙,与神这样的字眼联系起来。可以说这是人鱼从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
动物向神物转化的第一步。人。”此处的鲛人在继承《汉武洞冥记》之上,还增加了
神会变化的性质体现在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日卖绢的行为。卖绢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表现。在河精和大
鱼妇。颛项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禹的交流中,人鱼是高高在上的神,对人的行为动词是
为鱼,是为鱼妇”。如果考虑到鲮鲤,则该变化是古人“授”,这里则是“寓”“卖”。可见人鱼与人的地位
将可互化的物种归为一类,有鳞甲是互化的条件。但鱼发生了变化,人鱼基本走下神坛,与人平等交流。要注
妇的意思尚未明确。笔者推测,该词也许对后世故事中意的是,此时的人鱼以“泣”的方式送给人珠子,比起
人鱼的特性做了一个伏笔。《汉武洞冥记》的“得泪珠”,更能说清珠子的来历。
后世有“鲛人泣珠”的典故。但《山海经》中并没东晋干宝《搜神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
有记录鲛人。中山经提到了“鲛鱼”,郝懿行云“鲛鱼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提到了鲛人会纺
即今沙鱼”。可知鲛鱼不是鲛人。海内南经提到了雕题织技术,能泣珠。基本是沿袭先前文艺的续作。南朝梁
国,郭璞认为雕题》: “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
“鲛人乃人鱼之属,非雕题国人可以当之也”。笔者赞出蛟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入
同袁珂的说法,认为鲛人属人鱼的神话范畴。水不濡。”这里重点介绍了鲛人的纺织品,不捉泣珠。
可见后世中鲛人的生活方式逐渐向人类趋近。文学中人因此鱼鸣声甚惨,不觉
中国古代人鱼文学形象的变迁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