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球化视野下的翻译与中国文化
摘要:从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开始到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翻译,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扮演着文化输出者的角色。然而,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后殖民语境中,中国文化却被边缘化了。本文通过介绍后殖民主义与翻译,并把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输出放置在后殖民语境中,探究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关键词:中国文化;全球化;后殖民;翻译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h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anslation since the ancient Buddhist Sutras Transl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 has always been the cultural exporter to the other nations in a long time. Neverthel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stcolonial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Chinese culture are marginalized. This paper aims to introduce the theory of post-colonialism first, and place the absorption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export under the post-colonial context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globalization;post-colonialism; culture;translation
1. 引言
谈到中国文化,大多数中国人想到的便是“辉煌灿烂”这样的成语。随着近代中国国力的不断衰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逐渐降低。我们可以在国内的市场上看到大量的西方文化的标志,但是却很少在国外看到中国文化符号的“身影”。二战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加速,“全球化”便成为了一个显著的现象。在这种格局下,西方国家也借助着其经济霸权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文化霸语权。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失去了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如何发展呢?自古以来,不同文化的交流离不开翻译。那么换个角度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后殖民语境中,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呢?
本文将在文献综述部分介绍目前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的研究现状,然后浅析中国文化与翻译的相互作用,最后把中国文化放置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后殖民语境中,探讨中国文化的走向。
2. 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概述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一词,从时间上看,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历史学家们用来指代“独立后的殖民地国家”。因此,这一术语指的是殖民地国家独立后的历史时期。“后殖民主义”一词最初被当作具有时间性的历史分期的术语来使用,指称殖民主义之后的历史时期;而且主要用于政治理论领域,其讨论的对象是“后殖民国家”,即那些在二战后殖民地瓦解过程中取得政治独立的亚洲和非洲的前殖民地国家,其中以1947年印度独立作为殖民转向后殖民的重要标志(万雪飞,2014)。在这一时期,“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仍然属于历史政治研究范畴。
自从爱德华? 萨义德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出版了《东方主义》之后,其他学者诸如霍米? 巴巴和加亚特里?斯皮瓦克等人也对“后殖民主义”做了大量的研究。此时,“后殖民主义”这一术语已经由历史政治研究范畴转向了文学和文化批评领域。赛义德,巴巴和斯皮瓦克被称为“后殖民主义”研究领域的“三剑客”,其中赛义德的影响最大。赛义德认为,东方并不是东方本身所表达出来的形象,所谓的“东方并不是东方人的东方, 是在西方的权力支配下建构、想象和妖魔化的东方:一方面蒙昧、落后、肮脏、懒惰
; 另一方面又充满了神秘的异国情调;无论哪种意义上的东方, 都不是真实的存在, 而是由西方人一手建构的(胡友珍,梅然, 2010)。
翻译理论研究与后殖民主义理论
从现代翻译研究史来看,翻译一直是与语言学或者文学密切联系的。无论是尤金奈达提出的对等理论,还是图里的多元系统论,翻译研究的对象大多数是关乎对等,精确这些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对翻译研究萌生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对翻译和帝国的研究;这种视角使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领域中转移开来,而将帝国、政治、力量均衡等因素纳入研究范围(文军,2007:vii)。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出版了《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
浅谈全球化视野下的翻译与中国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