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复辛凉理论防治流感
经过我们小组成员近一年对本课题相关文献整理和研究,结题报告如下:
一、流行性感冒的危害及现代医学防治的缺陷和不足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指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典型的临床症状为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等。本病起病急骤,具有传染性强、潜伏期短、发病率高、流行性广及死亡率高等特点,已引起数次世界性大流行,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危害极大,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之一。
现代医学在使用流感病毒药物和疫苗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因流感病毒具有不断发生抗原性变异的特性,而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和疫苗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因此,目前尚无较理想的防治流感的药物及疫苗,所以研究并控制流感的工作是任重而道远。
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且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且被临床证明是安全有效的。
二、中医对流感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并无“流行性感冒”的病名,但从此病症状看,相当于中医学中的"时行感冒"、"伤寒"、"温病"、"瘟疫"、
"天行"等,总属中医外感热病学范畴。
"感冒"之名首见于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诸风》篇, "治感冒风邪,
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粘稠。"后世医家逐渐把"感冒"定为病名,并沿用至今。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伤风论治》篇中提出时行感冒之名:"时行感冒,寒热往来,伤风无汗,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神术散。"
时行的病因为外感六淫和时役毒邪,以热疫侵袭人体为主。时疫病邪侵犯人体途径有三:一是邪由上受,侵卫犯肺;二是直犯营血,逆传心包,神明受累,脑髓不利,机窍受阻;三是邪虽由上受,但直趋中道,伏于膜原,内见脾胃呆滞,外见卫气受困。
时行危害巨大,发病前期主要以恶寒壮热、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头痛如破、全身酸痛、乏力、舌红或淡红,苔薄白,脉浮等表症症状为主,对于时行感冒的治疗,历代医家亦做出不同尝试,有以清热解毒为主,有以辛凉解表为主,有以辛温复辛凉为主等。我们发现用辛温复辛凉法防治时行感冒,效果更好,故我们整理此文献。
三、中医辛温复辛凉理论的形成历程
辛温复辛凉理论是指中医学在漫长的防治天行感冒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尝试,逐步形成的以辛温药和辛凉药并用发汗为主,防治时疫的理论。历代医家虽有论述,但不系统,现整理如下。
(一)、《内经》莫定了中医汗法的治疗原则
《素问*热论》篇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把外感热病的病因归结为感受寒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素问*热论》又提出治疗外感热病的纲领性治法: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己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即汗、泄两大基本
方法。
《难经》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由此形成的广义伤寒学说,长期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
《神农本草经》中明确注明可发汗解表的药有麻黄、葱实等,皆为辛温热之品"。
二、仲景创立辛温解表法,辛温复辛凉理论已萌芽东汉张仲景继承并发展了汉以前的外感病理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以六经来辨外感,开中医外感病学临床辨治先河。《伤寒论》对外感伤寒的治
辛温复辛凉理论防治流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