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汉的用玉制度及文化特征
摘要:西汉时期的玉文化在继承先秦玉文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君子贵玉”的儒家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长生不死的美好祈求造成了厚葬之风盛行,与儒家教义中的孝悌思想正相吻合。这些都为汉代玉器发展成为我国玉器史上又一高峰奠定了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西汉时期国家的用玉制度的分析,来探讨西汉玉器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西汉;玉文化;用玉制度;文化特征
自西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儒家的贵玉思想在社会中也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儒家学者认为玉具有“五德”,即:仁、义、智、勇、信,玉所具有的这五种品德也是君子所应具有的品德。这种儒家用玉理论,使中国玉器具有灵性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造就了中国玉器史上继史前时期、殷商盛世、春秋时代三大高峰期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对汉代玉器的研究,宋代的吕大临在《考古图》,朱德润的《古玉图》,民国时的《汉玉研究》等均有涉及,使我们对汉代的礼玉、丧葬用玉、装饰玉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近期关于汉代玉器的文章有严钊周的《汉代琀玉和握玉》(《南方文物》2000年第2期,第117页),阐述了汉代丧葬用玉中的琀玉和握玉的器型、材料、雕做技法,使我们了解了汉代丧葬用玉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石荣传和陈杰的《考古出土汉玉的历史学观察》(《文物春秋》2006年第6期,第25——30页),对汉代考古出土汉玉美学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汉代的玉器深受儒家理论的影响;石荣传的《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第62——70页),根据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的葬玉进行了分析,认为玉器的神秘作用在汉代发展到了顶峰更是封建社会葬玉的黄金时代;何松的《中国汉代玉器的主要特征与文化特色》(《超硬材料工程》第19卷,第1期,2007年2月),阐述了汉代的玉衣制度,丧葬观念等主要特征,对儒道融合对汉代玉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有喻燕姣的《中国玉器的文化内涵》、周南泉《北京丰台区大葆台西汉墓出土玉器》、徐琳《两汉用玉思想研究之一——辟邪厌胜思想》等文章,对汉代的玉文化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本文在继承前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试图对西汉时期的用玉制度及其表现独特的文化特征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西汉时期的用玉制度
(一)继续发展的玉礼器
礼制活动中的用玉称为“礼玉”。“礼玉”是玉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主要用于祭祀和朝聘。先秦的礼制用玉,主要是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西汉的礼制用玉部分地继承先秦时期的用玉制度,在器类上则趋于简化。用于祭祀、朝聘等礼仪活动的玉器主要是玉圭和玉璧,玉琮、玉璋和玉琥已很少看到,玉璜在西汉时期除少数与祭祀或丧葬仪式有关,绝大多数都是成组玉佩的组成部分,成为装饰用玉的一部分。
西汉时期玉璧基本继承了战素无花纹的素璧和刻有简单花纹的蒲璧和谷璧之外,还
浅析西汉的用玉制度及文化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