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的科举考试是国家统一管理的考试,它的正常运行是以一套完整、规范的考务管理程序为基础的,并在法规的执行中得到确认与保证。为了让人们清楚地了解清代科举考试在实际中的具体操作,本文按照考试的流程,从考试前的准备、考试过程的实施和考试后的处理三个主要环节,分别阐述和介绍了考务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状况,还就清政府处罚考试违规的情况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科举考试;考务管理;三级考试;防弊
一、课题研究的状况
科举考试在长期的实践中制订了一整套完备的规则,规定了考生条件、规定了考试科目、规定了各科考试内容、规范了考试标准、规定了题型、规定了考试层次、规定了考试日期和时间,制订了考试管理和保密规则,制订了成绩评定等级,规定了各省录取人数,制订了各项录取政策。为了规范考试行为,防止徇私舞弊,还建立了一系列的法规制度。特别是清代科举考试的考务管理制度,对考生身份、报考手续、考场规划、试题保密、考场监察、试卷保管、评卷复查、考官职责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其条例制定的完备、详尽,可以说是达到了极点。科举在长期考试考务管理中所形成的极其严密的制度,一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影响着过去和现代的考试,这也是科举考试得以持续一千三百多年的主要因素之一。
务管理的现实意义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对政治、文化、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每逢大考之年,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都在关注科举考试的全过程,科场成为社会的焦点。在许多历史文献中可查到各级政府的文书多谈及科举,如考试前的各种建议,对考试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议论,考试后对选拔结果的评价,还有对科场舞弊揭发的奏折等。皇帝对科举考试的重点则是多放在如何保证公平取士,防止舞弊的事件发生上。读书人则是关心所取中的是否为真才,考场上是否有舞弊行为,平民子弟录取多少的热点上。因此,组织管理成为重要的任务,完备的制度是衡量考试管理的标准,部门之间的协调是保障考试顺利进行的条件。科举考试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重大变革。它不以门第、财产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而以考试为主要手段,注重士人的知识与才能,是不平等社会下相对平等的制度。为了体现科举考试公平、公正性的特征,各朝代的统治者都要极力从制度上进行维护,因此,考务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保证维护科举的公平、公正,从某种意义上讲,考务本身的规范标准就代表着科举考试的公平原则。
科举是统一
时间、统一内容、人员集中的考试,这项考试考生多、规模大,过程长、环节多,自始至终贯彻着国家的意志,是国家统一管理的考试。要使这种考试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必须有强大的考务管理来配合,需要确立考试的规章制度,设置考试管理机构,颁布考试法规,采取防弊措施等,以保证科举考试按正常的周期进行。在我国,科举考试制度奠基于隋朝,确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弛废于清末。考试形成制度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发展的变化,社会对考试的功用便提出
清代科举考试的考务制度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