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球菌病
病原
链球菌属(us)的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在动物及人呼吸道、肠道、生殖道等处存在。
链球菌呈长短不一的链状排列,不形成芽孢,一般无鞭毛,有的菌株在病料中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在含鲜血或血清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细小透明。
对猪致病的各群菌均表现β溶血(个别为α溶血),%氯化钠或40%胆汁肉汤中生长。在低于10℃和高于45℃不生长,不分解马尿酸钠和菊糖,能使葡萄糖和蔗糖产酸。
本菌具有(1)群特异性的多糖抗原(细胞壁中),又称为“C”抗原,兰氏用温热的稀盐酸浸出这种抗原,与特异性抗血清作沉淀反应,将链球菌分为20个血清群。(2)型特异性蛋白质抗原(位于C抗原外层),又称表面抗原,多与菌体毒力及免疫力有关,可将群内菌分型,如C 群分为20多个型,D群有10个型,L群有11个型。这些常引起猪的败血症,脓毒血症,脑炎肺炎关节炎皮炎,脓肿及子宫颈炎等。E群有6各血清型,主要引起猪淋巴结化脓。
(3)核蛋白抗原,无特异性位于菌体内。
链球菌的致病力与荚膜,毒素和酶有关。荚膜可抵御吞噬细胞吞噬,保护菌体增殖和扩散;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杀伤白细胞,血小板及毒害心肌作用。溶血素为“O”及“S”两种,“O”是一种蛋白质,有抗原性,
动物感染后产生抗“O”抗体,测定其滴度可以辅助诊断本病。另外还有红斑毒素,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及DNA酶等。
本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29-33℃场地上存活6天。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流行病学
当猪群爆发流行时,与猪经常接触的牛,犬和禽类不见发病。在猪中以子猪架子猪和怀孕母猪的发病率高。人工感染家兔最敏感,次为仓鼠,小鼠鸽和鸡。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病猪的鼻液、唾液、尿、血液、肌肉、内脏和关节内菌可检出病原体。未经处理的病死猪肉,内脏及废弃物是散播本病的主要原因。
用病料悬液或培养物给病猪注射,滴鼻喷雾或皮肤划痕等接种,一般都能发病,但胃管投复多不发病;伤口是重要入侵门户,断脐阉割注射等消毒不严格。易发生传染;呼吸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染途径。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5-11月份发生较多。本病常为地方流行性,多呈败血型,短期波及全群。如不进行防制,则发病率、病死率很高。慢性常为地方流行性传染。症状
潜伏期多为1-5天或稍长。
急性败血症:本型主要为C群兽疫及类马链球菌,D群猪链球菌及L群链球菌等引起。常为爆发性流行。成年猪较多见。最急性突然死亡。缓者可见体温升高(41-43℃),震颤,厌食便秘发绀,常有浆液性鼻漏。眼结膜潮红,流泪。在耳颈腹下出现紫斑。个别病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跛行
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病猪出现运动共济失调,空嚼昏睡等神经症状。病的后期出现呼吸困难。常在一至三天之内死亡,死前天然孔流出暗红血液,病死率达80-90℃以上。
脑膜脑炎型:主要由R,C群但L群及S群也可引起发病。多见于仔猪,常因断乳去势转群拥挤和气候骤变等诱发。病初体温升高(-℃),不食变秘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漏。病猪很快表现出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转圈空嚼继而后肢麻痹,前肢爬行,四肢作游泳状或昏迷不醒等。个别病猪出现多发性关节炎,关节肿大。最急性者几小时或1-2天内死
亡。病程达3-5天者,有部分小
链球菌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