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电影思想解读(课题报告)
2015学年暑假学期
题目自由与制度的博弈
——解读影片《飞越疯人院》
考试时间 2015 年 7 月 22 日
“考试”材料的要求
“我们对这部影片的新读解”,最重要的是“新”,即以选择的影片为题材,以“我们”的视角去解读影片一方面的思想内涵。选择的影片必须是课堂上没有赏析过的英美影片。
(不包括摘要、关键词、注释和参考书目等)。
,把封面附在最上面,请小组成员自己写上学号和名字(签名),成绩栏不要填写(这栏是老师打分)。
(邮箱地址:shaoxxyy@)。
:凡是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大标题写在封面上,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一律采用标准间距,。
:
包括页眉、正文、脚注注释、引用及参考书目、参考文献、参考视频等。
页眉包括学号、姓名、选课代码、选课名称,右对齐。
注释需包括作者、篇名/书名/期刊名、出版社和版次/期刊号、页码。
文末须列“参考书目或参考文献”,需包括书名/期刊名、作者、出版社和版次/期刊号。
7.“考试材料”应包括课题汇报的视频、PPT和课题汇报纸质稿(电子版)等。
自由与制度的博弈
——对影片《飞越疯人院》的解读与现世反思
【摘要】
影片《飞越疯人院》讲述了男主人公麦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精神病院。他同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格格不入的性格特征,明显地暴露出医院中的种种“不正常”,也给病人们带来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整部影片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美学的特征, 以精神病院来隐喻当时的美国社会,深刻揭露了标榜“民主”特征下的文明体制的虚伪性,号召人们冲破权力对于人性的桎梏,最终走向自由。在制度文明之下人们往往在社会中被事先规定了,而集权制度更是以绝对的权威压制了人们对自身的肯定,自由精神的反叛往往起到纠正的作用。然而,当代社会一些绝对的自由口号却往往令我们对这一精神进行进一步辩证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飞越疯人院》自由制度权力规范
【正文】
影片《飞越疯人院》由美国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改编而成。小说作者肯·克西在20世纪60年代因小说家和反文化斗士的身份而声誉斐然。他的作品是他所在的时代的一面镜子。在那个以冷战和麦卡锡主义为标志的混乱不堪的时代,反共浪潮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极端的审查制度和普遍的压制主导着人们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被贴上了社会整合的标签。作为一个我行我素的人,克西公然反抗权威和社会制度,追求个人自由,抗拒社会同化。这部小说正是他最有力的武器。
1974年,“捷克新浪潮”“捷克新浪潮”发轫于1962年,初始时受到法国“真实电影”的强烈影响,青年导演们信奉的准则是“现实主义”和“真实”。
的中坚分子、“布拉格之春“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境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
”后流亡美国的捷克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将小说改编拍摄成同名电影,一举摘取1975年五项奥斯卡金像奖。这部透露出强烈叛逆情绪的影片,恰恰迎合了上世纪60年代既“垮掉的一代”之后西方嬉皮士文化以身体和
《飞越疯人院》电影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