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范进中举看科举制度的弊端
摘要:吴敬梓通过《儒林外史》给我们展示了一条充满讽刺意味的人物画廊。其中,范进中举这一回尤为重要,他作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科举制度的若干弊病。科举制度严重扭曲了人性,束缚人们的思想,造成人际关系的异化,以及不健康的社会风气。
关键词:范进中举、科举、弊端
关于吴敬梓,胡适曾经这么评价过:“我们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县的吴敬梓。”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第330页
胡适之所以这么推崇吴敬梓,与他的传世之作《儒林外史》是分不开的。《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具有鲜明讽刺意味和批判色彩的的社会问题小说,它通过18世纪封建科举制下的儒生群像,揭示了儒林群体的精神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根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吴敬梓获得胡适如此评价便是当之无愧的,然而,仅仅看到这个层面是不够的。吴组缃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与命运,除了反右、文革、上山下乡之外,《儒林外史》里全有了。”胡益民周月亮著:《儒林外史于中国士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第1页
这句话不仅说明了《儒林外史》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知识分子性格的历时性。以往我们常常会将问题置于“断代”的框架里,力求知人论世,殊不知,很多问题只是换了形式,骨子里还是老问题。因此,反观现在,我们仍然可以看见“儒林”广泛存在于生活之中。
《儒林外史》成功刻画了很多艺术典型,有对科举八股迂腐痴狂的马二先生、卑鄙龌龊的乡绅张静斋、贪婪残暴的官僚王太守、空虚无聊的假名士娄三公子和娄四公子等等。其中,刻画的最为传神,最具讽刺意味的就是范进。小说第三到四回,讲述了范进中举,发疯,后恢复正常的故事。范进原先是一个连考二十多次未中的童生,发榜那天,家里无米下锅,于是到集市上卖鸡。听到中举的消息,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便发了疯。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从此,越来越多的人来奉承他,田产房屋,奴仆丫头都有了,一路可谓平步青云。中举原本应该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发生在范进身上却充满了滑稽与讽刺。这说明了科举在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改变底层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时,也严重伤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暴露了科举制度的诸多弊端。以下就通过范进中举具体分析科举制度的弊病之处。
首先,科举制度严重扭曲了人性,束缚人们的思想。小说通过周学道的眼睛给我们展现了范进出场的显著特点: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破毡帽、朽烂和扯破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正值十二月份,即便广东气候温暖,穿着麻布直裰此时也显得不合时宜,而这一切都可以归因于贫困。范进当时已五十四岁,连考二十多次未中。按理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从事哪一行,温饱问题起码可以解决,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穷困潦倒。然而范进对科举过于痴狂,即使未中连考二十多次,心中也依然
由范进中举看科举制度的弊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