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
——金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
班级:新闻1001班
主讲:汪瑾斌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 Beth)。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剧、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被人们尊称为“莎翁”。
《李尔王》
作者简介
《李尔王》的创作背景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人物关系表
李尔
(不列颠国王)
葛罗斯特
(伯爵)
奥本尼公爵(李尔大女婿)
高纳里尔
(李尔大女儿)
康华尔公爵
(李尔二女婿)
里根
(李尔二女儿)
考狄利娅
(李尔小女儿)
法兰西国王(李尔小女婿)
肯特伯爵
弄人
奥斯华德
(高纳里尔家的管家)
爱德伽
(葛罗斯特之子)
埃德蒙
(葛罗斯特之庶子)
老人
(葛罗斯特家佃户)
主要情节
《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主要情节围绕着不列颠老王李尔展开,叙述了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尔、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只好被迫流亡,并且发了疯。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但是军队失败,她也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也悲痛地死去。次要情节叙述了葛罗斯特伯爵的庶子爱德蒙为篡夺继承权,设计诽谤并嫁祸于其同父异母的哥哥爱德伽,后来又背叛了亲生父亲。
双层主题
一方面,《李》通过描述李尔和葛罗斯特遭受儿女虐待的经历揭露了子女不孝这一令人发指而又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是本剧的表层主题。
另一方面,一贯以热情歌颂人道主义理想而著称的莎士比亚在本剧中一反常态,“对人道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进行全面深刻反思与批判”。揭示了社会的道德沦丧这一深层主题。
艺术特色之悲剧特色
1、悲剧情节交错
2、悲剧人物遭遇
3、悲剧气氛的渲染
悲剧情节交错
在结构上,它有两条相互交织的情节:主情节是李尔遭受长女、次女虐待、变疯,最后死去;次情节是葛罗斯特被庶子爱特门陷害、失去双目,最终为忠义而死。这两条情节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共同推动全剧的发展。艾德加走到李尔这边,反对他的弟弟艾德蒙;后者则跑到李尔的敌人那边,由于他的阴谋,刚娜莉和莉甘发生了矛盾,最后促成她们的彻底失败。此处的艾德蒙、刚娜莉和莉甘即朱生毫译的版本中的爱特门、贡纳梨和吕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场悲剧也就是一场——葛罗斯特想救李尔是造成他自己的痛苦的直接原因。因此这两场悲剧的相互影响使得每一场都获得比单独存在更多的可懂性、悬念、可信性和悲剧性。”主次情节的结合,使悲剧因而带有普遍意义,并发展到“使我们感到威胁,很怕自己会牵涉进去。”悲剧的氛围进一步得到强化。
悲剧人物遭遇
交叉叠加的遭遇使我们感受到最大限度的恐惧与怜悯。第三幕的第一、二、四场及第四幕的第一场都设置在荒野。在那儿,被女儿逐出家门的李尔遇到了迫不得已装疯的埃德加。随后,身心受到极度痛苦刺激的李尔真得疯了。而在同一幕的最后一场。葛罗斯特被李尔的二女婿康瓦尔剜去了双目。第三幕中,半疯半傻的弄人、假装疯傻的埃特加和真得疯了的李尔,在荒野上暴风雨的肆虐中相聚。一个是受惯人们冷眼与凌辱的下人;一个是流浪在外、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昔日贵族公子;另一个则是身心憔悴、曾经高高在上、八面威风的君王。他们看似疯傻的话语、对白,淋漓尽致地控诉了世道的炎凉和人间的丑恶。在第四幕,失明的葛罗斯特与埃特加相遇,悲剧人物的凄惨遭遇再次叠加。
悲剧气氛的渲染
论
《李尔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