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
李剑鸣
中国人对美国史的介绍和研究,经历了几个各具特点的阶
段。在世纪前半叶,国人对美国历史的学术性介绍,虽然大
多带有编译的性质,但已显示在关注重点和解释框架方面的特
色。年间,一些学者在美国史研究中做了许多基础性
的工作,但由于受到政治权力、意识形态、现实需要和苏联学术
的支配性影响,也存在突出的局限。年以后,虽然史学界
在“思想解放”、观念转换和探索勇气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显出
许多不足,但受“改革开放”政策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加
上国际学术交流所带来的冲击,美国史领域也逐渐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如果以年为界将年以来的美国史研究分成两
个阶段,则前一阶段乃是一个风气初变的时期,后一阶段则出现
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总体特征而言,两个阶段的美国史研究有
一个突出的共同点:研究者怀着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极大关切来探
讨美国历史经验,力图用自己关于美国史的知识和解释来服务于
①在本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胡国成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的杨玉圣副教授、南开大学的王晓德教授和河南大学的周祥森副编审
提供了具体的修改建议,谨致谢忱。
②关于世纪中国美国史研究的一般情况,参阅张友伦:“美国史研究百年回
顾”,《历史研究》年第期;杨玉圣“:学术苦旅的足迹兼评《美国史研究
百年回顾,《美国研究》年第期;杨玉圣“:美国史研究:回顾与思考”,载
杨玉圣:《学术批评丛稿》,辽宁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国际交往。这种特点也可见之于世界史的其他
领域,而在美国史研究中表现得更为显著。
一、概况分析
关于国内美国史研究者的数量,一时很难做出精确的统
计。在对研究者的人数做出估算之前,必须对有些情况加以说
明。首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会员一直保持在人左右,然
而并非所有从事美国史研究的人都加入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而
该研究会的许多会员也不是职业的研究者,其中有不少人是业余
爱好者和研究生。研究生尤其是一个变动不居的群体,他们在就
学期间结合专业学习而发表习作,但多数人在毕业后便不再从事
美国史研究。其次,在专门从事研究的人员中,有一些是研究美
国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的学者,有少数人兼跨几个领域。还有一
些则是世界近现代史方面的教学人员,美国史研究不过是偶一为
之。另外,如果要对研究者的人数做出相对准确的估计,必须尽
可能地对年间发表美国史论著的作者情况进行调查
和统计。就目前所收集到的种美国史专著、教材和文集而言,
其作者仅为人(指第一作者或主编者),也就是说,这十余年
间仅有四十余人出版了美国史方面的书籍。另据上海图书馆编
《全国报刊索引》(哲学社会科学版)所收录的论文目录统计,在
年间发表过美国史论文的作者达人。其中,只发
表了篇论文的作者有人,占;发表篇以上者为
人,占;发表篇以上者为人,占,发表篇以上
①本文所指的美国史研究者不包括美国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人员;文中
所有论著数目均不涉及美国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特别注明者除外);另外,书评、
短论、随笔、研究状况述评和学术信息报道等均未计入。
者为人,占;发表篇以上者只有人,仅占。据
核查,发表篇以上者,绝大多数也是前文提到的部著作的
作者。在发表篇以下的作者中,大致包括如下几类人:一是研
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过论文,毕业以后没有继续本领域的研究;
二是从事世界近现代史教学的人员,偶尔发表篇美国史论
文;三是从事美国外交史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者,不时旁及美国
史方面的课题。还有一种情况是,少数人在此期间集中精力于写
作专著或其他工作,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当然,《全国报
刊索引》的收录有明显的遗漏,而且不包括论文集中的文章,故
以上统计自然是不完全的。总之,通过对各种情况的考察,可以
得出一个比较谨慎的估计:在此期间经常发表美国史研究成果的
人不会超过人。当然,就单一的国别史研究而言,这个数字
已经十分可观了。
经常发表美国史论著的研究者,在地域分布上相当集中。长
春、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武汉和成都等城市的研究
者较多,尤其是在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
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南开
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
川大学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均曾有过人以上的研究群体。东北
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山东师范大学
美国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欧美史研究室和武
汉大学美国史研究
透视美国-社会科学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