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谦词与敬词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人具有两重属性: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必须受社会的制约,必须受礼仪的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社会的制约’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这实际上是把自己等同于禽兽。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特别强调人的社会行为应该受到礼的规范,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认为人的一举一动都应符合礼的规范。这句曾一度受到批判的话,其实并没有错。礼,既是人和禽兽的分野,也是文明和野蛮的分野。当然’每个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礼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会因时而异’但是,礼作为人的行为规范,应该是与社会永世共存的。
谦词、敬词和婉词是礼貌语言之一,即在礼貌方面规范人的语言行为。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语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使用敬辞和谦辞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谦敬词语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意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除"家""舍""令"外,谦词还有"小"(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寒舍,称自己的家)等等。
常见的敬词还有"贵"(贵庚,称别人年龄)、"大"(大作,称对方的作品)、"高"(高见,称对方的见解)、"拜"(拜托,托人办事)等等。另外还有一些: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给方便说"借光",托人办事说"拜托" 看望别人说"拜访",请人勿送说"留步" 未及远迎说"失迎",等候客人说"恭候" 无暇陪客说"失陪",陪伴朋友说"奉陪" 问人干吗说"贵干",问人姓氏说"贵姓" 欢迎购买说"惠顾",贵宾来到说"莅临" 请人告诉说"见告",欢迎询问说"垂询" 谢人爱护说"错爱",称人爱护说"垂爱" 称人赠予说"惠赠",请人保存题"惠存" 请人收礼说"笑纳",归还原物说"璧还" 称人之家说"贵府",称己之家说"寒舍" 赞人见解说"高见",称已见解说"拙见"
称人父亲说"令尊",称己父亲说"家父" 称人母亲说"令堂",称己母亲说"家母" 称人儿子说"令郎",
谦词和敬词演讲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