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劫持人质的类型及特点.doc两汉劫持人质的类型及特点
摘要:汉代的劫持人质主要体现在政治斗争以及军事目的的劫质,此外还包括出于经济以及其他目的的劫持行为。汉代的劫质现象中,被劫持者不乏地位极高者。汉代法律对劫质者往往处以极刑,官府对劫质者也毫不妥协。
关键词:两汉;劫质;特点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劫质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人质现象,汉代也不例外。通过勾稽相关文献,我们不难发现,汉代劫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争期间劫质官吏或其家属,二是为求财等目的而劫质,劫持人质涉及政治、军事、法律等领域,汉代的劫持人质与前代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
1两汉劫质类型之一――出于战争与政治目的
汉代出于战争和军事目的的劫持人质现象最为普遍。早在西汉建立之前,刘邦就经历了一次人质考验。项羽同刘邦在彭城睢水鏖战,项羽大破汉军,并“取汉王父母妻子于沛,置之军中以为质”。结果刘邦不为所动,机智应对并最终化险为夷。项羽也曾经劫持王陵的母亲为人质,欲以招降王陵。结果王陵的母亲为了让儿子“谨事汉王”,在汉王使者面前伏剑而死,以坚定儿子跟随汉王的决心。项羽两次劫持人质的举动均未能奏效。谨事汉王。
劫持人质也用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西汉高后崩,大臣欲诛诸吕,当时吕禄为将军,掌握北军。郦商的儿子郦寄(子况)与吕禄相善,于是太尉周勃“乃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况绐吕禄,吕禄信之,故与出游,而太尉勃乃得入据北军,遂诛诸吕”。天下人指责郦况出卖朋友,其实郦况当时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不出卖朋友,作为人质的父亲有可能被害,是为不孝,那是更大的骂名。
王莽统治时期直到东汉初年,劫质人质在战争中屡屡出现。岑彭是南阳棘阳人,“王莽时,守本县长。汉兵起,攻拔棘阳,彭将家属奔前队大夫甄阜。阜怒彭不能固守,拘彭母妻,令效功自补。彭将宾客战斗甚力”。甄阜用拘质将士家属的手段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王莽时,以广汉文齐为益州郡太守,推行惠政,“及公孙述据益土,齐固守拒险,述拘其妻子,许以封侯,齐遂不降”。刘秀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派宗正刘延进攻天井关,与田邑大战多次不胜,后来刘延截获田邑的母弟妻子作为人质。家属被劫,加之更始帝已败,田邑便归顺了东汉。他在给冯衍的信中为自己辩解道:“今故主已亡,义其谁为。老母拘执,恩所当留。”东汉初年,“张?n、廖湛、胡殷、申屠建等与御史大夫隗嚣合谋,欲以立秋日??|时共劫更始”以便东归,结果阴谋败露。可见,劫持人质有达到目的的情况,如周勃劫郦商、甄阜拘岑彭母妻、刘延劫田邑亲属等。也有失败的情况,诸如项羽劫刘邦之父、劫王陵之母等皆为此类。并且作为人质本身,有时也能发挥一定的主动性作用,如王陵之母便是这种情况。
劫质官长也是部下倒戈的常用手段,西汉七国之乱时诸王起兵,“济北王城坏未完,其郎中令劫守其王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顺帝阳嘉三年(134年)三月,“益州盗贼劫质令长,杀列侯”。这几种劫质事件不是一般的强盗所能做到的,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是在战争和动乱中伴随的劫质现象。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时期,劫持人质的事件频发,王宫贵族也不能幸免。灵帝中平元年(189年)黄巾起义,安平孝王刘续“为所劫质,囚于广宗。贼平复国”。同年,凉州宋建、王国等反,诈金城郡降,求见凉州大人事韩约。韩约
两汉劫持人质的类型及特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