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宋代民俗音乐文化考略.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宋代民俗音乐文化考略
内容提要宋代民俗音乐的内容及表现形式都与民间风俗有着种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此,结合宋代民俗音乐的基础,探究了宋代的岁时节令民俗音乐、瓦子音乐等民俗音乐,指出宋代民俗音乐与当时的民俗文化相适应,具有自然朴素、大方适当的独特个性,对后世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宋代音乐;民俗音乐
作者简介朱黎光,男,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副教授。(河南郑州 450044)

一、民俗音乐的基础

民俗音乐文化的研究,首先应从物质生活条件着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体系之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决定习俗惯制及其衍变的力量。宋代的经济民俗主要表现在传统生产方式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惯制,它是社会民俗的基础。农业工具的创造和发展是农业生产习俗的主要内容。宋代的农业工具进人了木与金属的复合工具阶段,在一些墓葬中发掘了成组的犁、铡、褛、耙、锄、镰等铁制农具,表明农业的精耕细作和耕耘程序的增多。南宋时期,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地区扩大到长江、淮河流域,形成了扦子、弹花、纺纱和织布的生产工序,艾可叔《木棉》诗中的“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抒终年织妇勤”的诗句就是形象的见证。生产民俗不是孤立演变的,而是与产品的使用和交换紧密地关联着,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商业文化。宋代都市贸易习俗与乡镇的集市商风相映成辉,在我国古代贸易习俗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宋代的市集在城外的称“草市”,在乡村的叫“小市”,北方叫“集”南方叫“墟”或“赶场”。宋代的城镇形成了以地方产品通销为大宗的专营市集,成为商业经济的一大特色。南宋时市商经营的标识,除叫卖声“皆效京师叫声”外,还采用吹奏乐曲等形式以招徕顾客。临安的茶肆,注重室内装饰,大多挂名人画,插四时花。四季经营奇茶异汤。而乡间的“茶担”、“浮铺”,卖茶人挑担或推车,配有锡炉、茶盅、茶碗、茶船、瓢托、调羹等,深入街头巷尾供游观人点茶汤。而市民每月初一或月半,互相提着茶,在街坊邻里中“点茶”。可见,南宋时期加工的茶叶,精巧的茶具,曲雅的品茶环境,讲究的饮茶习惯,构成了一门独特的饮茶艺术文化。因此,宋代民俗音乐的内容及表现形式都与民间风俗有着种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产生往往出于民俗、社会的需要,反过来有反映出民俗生活的具体内容,民俗音乐深深地植根于具体的民俗事象活动中,而民俗对民俗音乐所反映的内容和形式往往又有着种种制约。


二、岁时节令民俗音乐

中华古国历史悠久,传统民俗节日众多,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都是有影响的传统节日,表现节庆时的欢乐气氛以音乐活动为多,娱乐性是民俗节庆音乐活动的特点。岁时节令民俗活动中的音乐最为活跃。元宵节中“奇术异能,歌舞百戏’,“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岁时节令中的音乐在使用时在时间上错落有致,音乐形式各不相同,但娱乐性是其突出特点,歌、舞、乐、戏剧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欢庆元宵乞福的风俗始于汉代,至唐更盛,往往接连数夜,通宵张灯。宋代,元宵佳节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各种庆祝活动纷至沓来,“百艺群工,竞呈奇伎。”在众伎陈杂之中,舞队的表演最为人注目。官府对此活动积极扶持,往往用酒、钱搞赏舞队表演者,以示与民同乐。民俗节庆音乐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允许与参与,顺应了音乐文化由宫廷向民间转移的历史发展

宋代民俗音乐文化考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83252951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