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燃烧的三个条件:三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
2,爆炸分类:(1)按能量来源:物理爆炸核爆炸化学爆炸(2)按爆炸反应相:气相爆炸液相爆炸固相爆炸(3)按爆炸速度:爆燃、x m/s爆炸、xx-xxx m/s爆轰、x km/s
3,燃烧与爆炸灾害特点:(1)突发性强(2)发案率高(3)损失严重(4)灾害状况复杂(5)易引发连锁灾害(6)随机致灾因素多
第三章爆炸基础理论
1,粉尘爆炸的条件:(1)粉尘具有可爆性,且能在助燃性气体(空气)中搅拌和流动(2)粉尘呈微粉状态(3)着火源
2,炸药爆炸三要素:(1)反应的放热性(2)反应的快速性(3)生成气体产物
3,凝聚相炸药引爆方式:热、机械、冲击波,电,光
影响因素(1)热引爆:装药尺寸,环境压力,环境温度,杂质
机械引爆:①摩擦引爆:炸药性质(活化能,爆发点),杂质性质(杂质硬度,导热性能),摩擦剧烈程度和摩擦表面性质②撞击引爆:落锤硬度及反跳高度,杂质(硬度,导热性能),晶体尺寸③针刺引爆:装药密度,击针形状(针角),击针材料(硬度和导热系数),杂质④气泡绝热压缩引爆:气泡临界尺寸,临界压缩速度,气泡初始压力及温度,导热系数
(3)冲击波引爆:初始冲击波速度,初始冲击波压力,装药密度和炸药粒度
第四章点火与火焰流体动力学
1,流体基本性质:(1)流体的流动性和连续介质假设(2)流体的黏性和理想流体(3)流体的压缩性
2,流体运动描述方法:拉格朗日法,欧拉法
两种方法的区别:欧拉法与拉格朗日法在描述流体运动时其着眼点不同,拉格朗日法着眼于流体质点,而欧拉法则着眼于流体运动时所占据的空间点,不论该点是哪个流体质点通过
3,传热方式(1)导热(2)对流(3)热辐射
第五章防爆抑爆技术
1,防爆技术原理:从防爆技术原理看,防止物理或化学爆炸发生条件同时出现,是预防爆炸事故发生的根本技术措施。
从爆炸事故破坏力形成看,一般应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可燃物(2)助燃剂(氧化剂)(3)可燃物与助燃剂均匀混合(4)爆炸性混合物处于相对闭合空间内(包围体)(5)足够能量的点火源。
控制方法: (1)控制可燃物浓度当可燃物浓度减小到爆炸下限或增大到爆炸上限时,反应热释放将不足以维持火焰自行传播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不会被引爆(2)控制氧气浓度[参考惰化防爆原理](3)控制点火源(4)控制爆炸破坏效应应尽可能不使包围体相对封闭,以防止或减弱包围体内发生压力骤增,弱化空气冲击波强度,或通过抗爆型包围体或隔爆墙设计等防爆技术原理,使爆炸破坏力和灾害程度降到最低。
2,惰化防爆对爆炸极限的影响(图分析):图中阴影部分为丙烷、空气、惰性介质混合物的可爆组分范围,随着向丙烷、空气混合物中加入惰性气体量不断增大(即氧体积分数逐渐减小),混合物爆炸极限范围逐渐变窄,当惰性气体量达到一定值后,混合物爆炸上限下限将发生重合,此时爆炸物呈现某种临界状态,并指示最大允许氧体积分数,若进一步家惰性气体,混合物中实际氧体积将低于最大允许氧体积分数,因此这种情况下无论可燃气体/空气混合物组分以何种配比存在都不会发生燃烧反应。
3,惰化防爆原理(简答):惰化防爆通过向可燃气体(粉尘)/空气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惰化介质使混合物中的氧浓度低于其不发生爆炸所允许的最大含氧量,以防止在相对封闭
防火防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