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捅马蜂窝》与未成年人保护.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捅马蜂窝》与未成年人保护
课题
捅马蜂窝
学科
语文
课时
一课时
学校
幸福路中学
班级
七(4)
执教者
余晴霞
教学
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体内容。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我”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变化,了解学习《未成年保护法》及相关法规对维护儿童正当权益的现实意义。学会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法制教育知识点(渗透)设计说明
一、导入
二、创设情景,解读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初学了《捅马蜂窝》,谁能告诉我,马蜂窝处在怎样的地方?
“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我儿时的乐园。”
在爷爷后院的窗檐下。
师:那这马蜂窝该不该捅呢?
学生讨论:
1、可以捅,因为爷爷不敢开窗子,怕马蜂闯进屋来,而关着窗子,奶奶觉得屋子不透气。
2、不捅,因为马蜂窝在爷爷后院的窗檐下,后院很少人去,是鸟儿、蝶儿、虫儿生存嬉戏的乐土。
师:看样子,这马蜂窝是在无人处,可以不捅,同时也有一点干扰了爷爷奶奶生活,捅也有一定道理。
教师播放多媒体,听配乐朗读。
师:“我”为什么去捅马蜂窝?
生:“那多有趣,我被这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
从环境描写入手,点出特定氛围,思考我该怎么做?
分析“我”的心理活动,思考:我捅马蜂窝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
师:“我”怎么去捅的呢?
生:1、趁爷爷午睡时,溜出去。
2、我脱下褂子蒙在头顶,用扣上衣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出一双眼。
3、把两根竹竿绑接起来。
4、与妹妹约好,捅下后放我进去关门。
师:那结果怎样。
生:妹妹把门关了跑了,我被马蜂蜇了,发高烧,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
师:读爷爷与病愈后我的对话,体会我在心理上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好奇→惊恐→吃惊→罪孽感
师:我为什么会产生罪孽感?
生:因为听了爷爷的话,“我”明白马蜂不是害虫,你不惹它,它不会蜇你,但如果你毁了它的家,它会不惜生命与你拼个一死。现在我毁了它们的生活,使它们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小生灵,所以我有了罪孽感。
师:我从这件事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再不做伤害旁人的事情。
生: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师:爷爷的教育方式好不好?
生:好,循循善诱,从正面引导孩子,让孩子易于接受。
师:假如,我们遇过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
1、不要冲动,不捅马蜂窝,不伤害它们,让它们快乐地生活。
2、如果去捅马蜂窝,也应该告诉大人,学会保护自己。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我行事鲁莽,从而使自己受到了伤害。
联合现实生活学习法律知识,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3、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邀请专业人员作指导。
师:我们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冲动吗?你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生:有,看见别人进网吧,并邀

《捅马蜂窝》与未成年人保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40122949
  • 文件大小46 KB
  • 时间201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