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公元1005年,宋真宗时,追念宋太祖应天顺时,开创宋朝,将发迹之处宋州(今河南商丘)改名应天府。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邑民富人曹城,在戚同文旧学之地出资三百万金,造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广招学生,并于次年聘戚同文之孙戚舜宾为主院,以曹城为助教,建立了书院。“博延众生,讲习甚盛”,愿以学舍入官,真宗皇帝大为嘉叹,“面可其奏”,下诏表彰,端明殿学士盛度“文其记”,前参知政事陈尧佐“题其榜”,赐名“应天府书院”,《宋会要》里载有1009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对书院赐额的这份诏书。从此,应天书院取得了官学地位。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应天府书院与曲阜文宣王庙建立较早,宋人有“州郡置学始此”之载。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道、墨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墨子》《道德经》《春秋》等,“博涉百家九流之说”。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应天府又升格为南京,为宋朝三京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宋代的应天府书院就设立在商丘的繁华闹市中。当时人称:“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学校“视此而兴”。公元1026年,范仲淹因丧母守制商丘,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应天书院。
公元1027年,书院学生王尧臣、赵?z分别中得状元和探花。范仲淹继承戚同文“天下同文”之志,“以天下为己任”,以“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的博大胸怀,为北宋培养大批人才,如王尧臣、赵?z、张方平、富弼、孙复、石介等。史载有“宋人以文学有声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于是,“天下庠序,视此而兴”。
公元1028年底,范仲淹主持应天书院期间,还教授《艺文》和《易经》两门课。范仲淹在此留有众多遗文,如《上执政书》《南京书院题名记》《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唐异诗序》等。其时,书院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范仲淹说:“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於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在“经济之才”的总要求下,还要培养专业人才。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意德。范仲淹“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肆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不出户庭”。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学恭谨,以身先之,由此四方从学者辐辏。
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应天府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书院实行“三舍法”改革学校制度。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之变,金人南下。赵构建南宋于应天府,不久迁往临安(今杭州),宋钦宗时书院遂毁于兵火,久废近250年。其后,应天书院屡建屡废,名称也不断更改。元初虽建有归德府学堂和文庙,但规模大减。
河南商丘 应天府书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