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程乃珊作品的“上海情怀”.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程乃珊作品的“上海情怀”
摘要:以程乃珊早年小说作品集《上海罗曼史》的研究为代表,凸显程乃珊对于老上海文化的衷情及她常年专注描写“上海滩”和“上海人”的独特体验,展示作家本人对故土的情意,为当代重建海派文化、恢复昔日海派文化的辉煌提供很好的鞭策和记录。
关键词:程乃珊;上海;文化;情怀

程乃珊,1946年出生于上海,祖父是上海金融界颇有地位的人物,1949年迁居香港,50年代中期返回上海。这种出身不凡、“贵族”化的经历,成就了程乃珊笔下“蓝屋”的繁华。也因为如此,同喜爱描写“弄堂”平实生活的王安忆这一类作家相比,有人批评程乃珊小说的模式化,①“蓝屋”成为物质文明和小资生活的代表,与一般平民相距甚远。“实际上,在上海市民的生活中,一种时尚是自上而下地传达的。上流社会在制造各种时尚和趣味,而整个中下层的人们也在跟随和模仿这些生活方式,这种模仿和跟随是至上而下的渗透,使整个城市都形成潜在的对财富、文明、时尚的归附。”②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城市现代化进步的标志呢
?
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氛围带给程氏作品层出不穷的生活素材和独特视点。程乃珊的很多作品取材于自己和身边的人事,正因如此,才会给很多读者留下程乃珊擅于描写上海上层阶级的人和生活的印象,即便是她作品中生活在城市“下只角”的平民人物,很多祖上也是上海滩响当当的上流人物,因为那个动荡不安的黑色年代,流落至此;而真正祖辈皆出身贫下的人,又尽是对“上只角”充满羡慕之情、想尽办法渴望融入上流世界的。读罢她的一些小说,可能并未感觉像那个时代很多作家一样,对上层阶级和下层百姓充满明显的贬斥和同情。这样孑然对立的两种观点在程氏作品中没有极端的展示,更多时候,作家是将自己明辨是非的感情融入平实的字里行间,读来像一淙溪水,缓缓流淌而过,而水的清澈与否,也自然而然流动到每一个人的眼前。因此,对于“上只角”不同人的描写,作家有着清晰、明白的态度,并没有因生活的富足享乐而淡化了对人性的区别。而对于“下只角”的观察也很到位,对各类人群的追求、心理有着明确的差别。相比更多描写里弄、弄堂这样直接将笔触深入下层社会的作家作品,程乃珊只是变换了一个在那个时代不大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角度而已,而并非是对昔日的物质生活和风流繁华的怀念与追溯。

旧上海的“老克勒”们,是最具有典型特色的特定时代上海部分男人的代名词,也只有在上海,才能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的“老克勒”来。程乃珊作品中不乏有“老克勒”等类似形象的存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海派”文化是姓“商”的。作为中国很早开埠的城市,加上中国大陆一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因素,上海的商业文明在西方文明的带动和自身需求的膨胀下一天天快速发展起来,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各方面的需求,对于经济的追逐,在上海滩早已成为见怪不怪的事实。在这样的经济中心,很多人的眼睛都是朝上看的。程氏作品中的男人们,有相当一部分都与这个城市的上层经济圈密不可分。无论是《蓝屋》中身在豪门的顾鸿基父子,还是因为上辈原因与豪门擦肩而过的顾传辉,都对“钢铁大王”之家充满眷恋和骄傲。因为在处处讲钱、讲门第的上海滩,缺乏经济力量,无疑是生活的重荷。看小说中顾鸿飞的得意门生陆大为这样的知识分子,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财力,到40多岁头发秃了才能娶到媳妇,勉强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这样的人生,对旧上海出身平凡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因此,

程乃珊作品的“上海情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iros009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7-10-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