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诗词中的满汉交融
摘要:纳兰性德是满族中一位笃好汉学而卓有成就的文人,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其诗词既有汉家风范,亦不失满族风情。在纳兰性德身上,满汉文化不再是对立的、冲突的,而是妥帖地融合在一起,融入他的血液,是清初满汉文化融合的一个典型代表人物。现从纳兰诗词中所体现的汉文化及满文化分析其诗词中的满汉交融。
关键词:纳兰性德诗词满汉交融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92-01
一、纳兰性德诗词中满汉交融的背景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满族就已开始学习汉文化了,而到康熙朝时,汉文化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康熙帝十分推崇汉文化,并尊重和积极地吸收儒家学说,在其大力推动下满汉融合进一步加强,而生活在此时的纳兰无疑会受到满汉文化的影响。此外,纳兰性德满汉思想不得不说也深受其师友的影响。纳兰的老师徐乾学,是清朝初期的博学大儒,纳兰17岁便师从此人,学习“经、史、子、集”等儒家传统著作。据《清史稿》《纳兰性德本传》载:“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诸人游。”纳兰性德与这些汉人学者、文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增进了满汉之间的团结与交融,在文学创作当中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二、纳兰性德诗词中的满汉交融
(一)纳兰性德诗词中的汉文化
纳兰性德对儒家文化的继承首先表现在他对“仁义礼智信”“修齐治平”“君臣父子”等儒家思想的继承上。他是孝悌之子,为父亲侍疾,“日侍左右,衣不解带,颜色黝黑,及愈乃复”是谓“孝”。他是良朋益友,“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是铿锵的诺言,是谓“义”。在传统儒学陶养下的纳兰性德满怀“兼济天下”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纳兰的佛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经历爱妻离世之后的领悟,从“慈云稽首反生香。妙莲花说试推详”即可表现他深刻领悟到了佛家淡泊名利的禅心。道家文化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在纳兰的诗词??中也有些许体现。如《瑞鹤仙》:“莽莽乾坤,徒自碌碌无为,所营何事!”可见纳兰鄙薄繁华的归隐心态,这是深受老庄思想和士隐精神影响的结果。
首先纳兰性德与南唐后主李煜在词风上一脉相承,他们诗词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郁的悲剧色彩。其次纳兰性德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多学习李煜。李煜和纳兰性德的词在表达上都自然流露。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纳兰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由于深受汉文化的儒染,纳兰在其诗词中也大量运用了汉族典故,如《木兰花?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语霖铃终不怨。”画扇被抛弃的命运,恰是班婕妤的遭遇;“骊山语罢清宵半”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典故。
(二)纳兰性德诗词中的满文化
首先,真实生动地描绘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浣溪沙?小兀喇》中的“桦屋鱼衣柳作城,蛟龙鳞动浪花腥,飞扬应逐海东青”,这是纳兰东巡,行至兀喇(即乌拉)时所作。所描绘的桦木作屋、鱼皮为衣、插柳成城、特产鲤鱼、海东青,真切地反映了当地满族人民生活。其次,塑造了满族人物形象。《点绛唇》中“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怯却回头”,薄妆浅黛的少女,平时行路骑马,见人即微感羞涩,而又敢于
纳兰性德诗词中的满汉交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