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秘境中,大凉山毛纺产业正蓄势待发
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时,刘伯承同志曾经在冕宁与当地彝族首领歃血为盟。提起大凉山,神秘、幽远、荒蛮、贫困等概念便会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随着2017年央视将其春节联欢晚会的分会场设置于凉山州首府西昌,大凉山才逐渐开始向世人展示出她那独特的魅力。实际上,大凉山地区的纺织、服装、纤维产业不但是百花齐放、色彩斑斓,而且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别是其中的毛纺产业,以其颇有区域、民族特色的产业链形式正在向外探索、发展。
羊毛产量,稳中有增
彝族群众有句俗话说:“穿了加什和瓦拉,天不怕、地不怕,吹风落雨都不怕,树林瞌睡也不怕。”这里面的“加什、瓦拉”是彝话,讲的是两种彝族群众常用的纺织服装产品。“加什”现在用汉语讲叫“披毡”;“瓦拉”就是大名鼎鼎的彝族“擦尔瓦”。这两种纺织品根据季节、环境、海拔、温度的不同,当地群众有时候会一起共同使用,有时候又单独穿着。一般来说,“披毡”套在“擦尔瓦”里面可以御寒保暖,套在外面则可以防水避雨。晚上在森林里或者山上面露宿的时候,则将“披毡”放在地上当防潮的被垫使用,“擦尔瓦”就可以当成铺盖用。
真正的彝族“披毡”和“擦尔瓦”都是利用羊毛为原材料,经过很多道手工艺程序制作而成。因此,在大凉山以及邻近的小凉山地区毛纺行业已经有超过500年的历史,并且随着彝族人口的不断增长其产量、规模等都呈持续增长的状态。
“房后有山放绵羊,屋前有坝种稻谷”,这是当地一个彝族家庭建房最理想的标准。在大凉山地区,养羊是与彝族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一件事情。特别是绵羊可谓成了他们的宠物,几乎家家都有。因为在过去,山外的羊毛进不来,彝族家庭成员制作“披毡”和“擦尔瓦”以及其他纺织品所需要的羊毛都是自养自用。
不过绵羊怕热不怕冷,只适应在高海拔的山上生活。所以,时至今日彝族群众仍然采取“托养避暑”的办法来养绵羊。每到夏天,居住在河谷地带的彝族人就出钱,把绵羊委托给在高山上居住的亲戚、朋友代养,天气凉了才把绵羊接回家养。绵羊出门避暑、接绵羊回家或剪收羊毛,彝族家庭都要载歌载舞,杀鸡宰猪,大碗喝酒。
所以,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面,羊毛作为纺织原材料在大凉山地区并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彝族群众即便是有需求,也都是亲朋之间相互挪借,并无买卖,至多也就是以物换物。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号召、帮助下才逐渐兴起了绵羊养殖专业户。
目前,当地标准是按户出栏羊30只以上就可以算作是规模养殖户。美姑县四普村的罗格伍果和他的儿子都是羊倌,家里养了167只肉毛两用的半?毛羊,2016年收入可达四五万元,并且,他家靠养羊富起来的情况,也直接影响到周围的彝族群众,加快了在该地形成规模化的趋势。过去扶贫年年送钱送粮,送羊羔送猪娃,回头要么卖掉换酒喝,要么杀掉吃肉。现在一看罗格伍果家听政府话养绵羊“搞了钱”,大家也就自觉纷纷开始效仿。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差别。
实际上,凉山州所辖的17个县(市)均属半农半牧区,全州草地占所辖面积的40%,其草食畜存出栏数量、羊毛产量在四川省均名列第一。仅其下辖的昭觉县,2015年的羊毛产量就达到122吨。现正在当地推广养殖的“凉山半细毛羊”,是凉山州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填补了我国粗档半细毛羊品种的空白。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凉山州羊毛产业链确实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面临比较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这些年以来绵羊的养殖量、存栏量都在不断上升,羊毛的产量也在不断上升,但是原毛的商品率却极低;其二是原毛质量参差不齐,“混等混级”现象非常普遍。
据了解,凉山羊毛商品率极低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传统习惯影响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众所周知,大凉山地区不但条件艰苦并且信息十分闭塞。很多彝族农牧民家庭的经营意识非常淡薄,特别是住在高山寒区的农牧家庭很多还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他们基本上都把自家所产的羊毛用来做成擦尔瓦、披毡、裙子等纺织服装产品自用,销售意识非常淡薄,直接卖毛的积极性很低。
和内地一样,目前凉山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情况比较普遍。在家养羊的大多为老人和妇女,其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认知局限性较大,对市场经济无概念。最严重的是他们的文化素质偏低,基本上没有上过学、读过书,不认识字,不懂汉语,无法和外界交流。
比如说,曾经有人发现其帮扶对象家的绵羊养着养着少了一只,了解后得知是被他当结婚贺礼送给亲戚了。按照彝族传统习俗,在婚丧嫁娶或重大节日通常都要以活羊做人情。这个同志就告诉他说,你可以把你存着的羊毛卖掉一些,买一只肉羊作为贺礼。绵羊养在家里还可以继续剪羊毛,持续发展。就为了让其理解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许是因为语言沟通不畅,或许是由
遗世秘境中,大凉山毛纺产业正蓄势待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