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菌”共舞
从出生之时起,你就已经陷入重围、寡不敌众、被牢牢控制直到现在。
希望以下真相不会吓到你:在我们每个人的嘴里、皮肤上、鼻子里、眼球表面、胃和肠子里-…到处都生存着难以计数的细菌。事实上,人体的细菌微生物数量甚至是全身细胞总数的10倍。
先别忙着找消毒剂。首先,这些微生物是杀不完的,其次,它们也不应该被杀掉――大部分细菌其实是你的朋友。人与细菌的关系如此紧密,以至于有些科学家重新定义了“人”的概念――由成千上万种生物组成的超级有机体集群。现在,人体内外的微生物总和已经被正式命名为“人类微生物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为整个人类进化所作的贡献。
认识一下你的微生物组
研究人员试图从厘清微生物的种类入手:一般人体内都有500-1000种细菌,体表细菌则更难以统计―那取决于你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研究发现,每个人的皮肤上都有约
3/4的细菌与别人的不同,男性与女性皮肤上的细菌也有显著的差别。它们大多对我们的皮肤起着保护作用,并为每个人制造着独特的体味。
要是用一个词来形客人和细菌的关系,最合适的莫过于“错综复杂”。除了一些医学上已经确定的致病菌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之外,大部分细菌是无害或者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但许多人还是对细菌没有好感,闻“菌”色变。广告里经常听到的“双歧因子”其实本名一1做双歧杆菌,改名之后,好感大大提升。
生活在我们肠道中的双歧杆菌,还有著名的乳酸菌等,不仅可以帮助消化,还能产生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帮肠道细胞补充营养;内脏和皮肤表面的有益菌能够保护人体免于感染,增强免疫力;嘴里的一些细菌甚至能防蛀牙……当然,亦敌亦友的“中间派”也不在少数,人本身的健康状态和生活习惯决定了它们最终是“从恶”还是“向善”。
躲在幕后的微生物组
有些细菌像幕后BOSS一样,直接操纵人体的活动。
低调的脆弱类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是一个古老的物种,至少有500万岁了,可能从人类诞生起就定居在人的肠道里。科学家早就发现脆弱类杆菌分泌的一种多糖可以预防和治愈肠道炎,但是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忠心耿耿一心护主吗?当然不是。
事实证明,“脆弱君”之所以愿意“代劳”消灭炎症,是为了不触发人体的免疫系统,因为免疫系统一旦开始工作,“脆弱君”也难免要遭殃。这种机制相当不寻常,因为它既没有躲避、抵抗免疫系统,也没有使其瘫痪失效,而是选择了合作抗敌。
不只免疫系统,一些微生物可能在暗中控制着宿主的大脑。瑞典和新加坡的科学家对小鼠的研究中发现,细菌能影响宿主的行为。
普通的老鼠习惯沿着墙根活动、潜伏在阴暗处,这也许并不只是老鼠的本能。通过对比在有菌和无菌两组环境中长大的小鼠,科学家观察发现“无菌小鼠”明显胆子更大,敢于冒险,常常离开角落走到空旷地带。而将细菌注射到“无菌小鼠”体内,它很快就会变得谨慎起来。
这项实验结果相当具有启发性,但显然不能直接套用到人的身上,因为沾了细菌并不会让无所畏惧的人变得胆小如鼠,打了抗生素也不可能让人更勇敢。
展望无菌的世界
讲了这么多关于细菌的事可能会让你感到浑身上下不自在,事实上大多数人对待细菌都有点“洁癖”倾向。我们不但把“无菌”和“卫生”直接画上了等号,更为其套上了“安全”和“健康”的标签
与“菌”共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