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案例教学的应用与策略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初级中学陶洪才(211121)
思想品德教材(人教版)中出现了大量的案例,运用案例开展教学是新教材最显著的特色与优势之一。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就是选取一些隐含的基本政治概念和原理要素并为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在对这些事例的探究过程中,从而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重视过程和探究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与研究性学习相似。
一、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1、内容非定型化。案例的选择范围很广,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我国的案例,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的案例;可以是文字材料案例,也可以是图像案例等等。
2、思维非定型化。学生在进行案例学习时,不受某一种思维方式的束缚,可以是正相思维,也可以是逆相思维和多相思维;可以是聚合思维,也可以是发散思维,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和培养思维能力。
3、结论非定型化。学生利用典型案例的学习,得出具体问题的答案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不正确的;可以是符合常理的,也可以是不符合常理的,只要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就可以了。
二、获取案例的途径
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选择案例,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抓住困扰学生学习的核心问题,紧扣教材来开展案例的收集、整理和准备工作。通常获取案例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直接引用教材中的案例
目前,思想品德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十分重视思想品德教材的运用,教材中的案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权威性,教师可直接引用。例如,九年级教材第4页“我的角色我的责任”,设置的情境是:支付赔款,提出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第三个问题“你赞成爸爸的决定吗?”有一定讨论空间和思维力度,因为按照文化传统习惯,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孩子接受时则心安理得,不必为此承担责任。这个事例中,父亲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学生可能会有赞成和不赞成两派意见。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父亲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会有帮助的。通过讨论、分析,既加深了对教材基本理论的理解,也得出责任与角色同在。
2、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体上的典型案例
现代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实效性强,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它为教训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弥补了教材上一些图、文、数据的相对滞后现象,展示了最新的发展动态。教师平时要注意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挖掘这些信息背后隐藏的政治知识,精选设计为教学典型案例。在选材上注意: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反映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二是不要贪大求全,因为全面系统地研究某一问题,往往会超出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范围,导致学生无法解决;三是知识的纵深可以适当浅些,面可以很广。
3、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获取并形成教学案例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取资料作为教学案例,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学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教师提前布置调查作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制定调查计划。如,调查对象和范围是什么?通过什么形式调查?存在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危害?应该如何处理?引导学生收集图片和资料。鼓励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
浅谈思想品德案例教学的应用与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