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99587第1章
地理学概念
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主要包括大气对流层、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区域研究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空间分析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重点)
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科学。
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综合性
综合性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复杂性。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了解)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阶段,一般是指19世纪中叶以前。
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73年-公元前192年):被誉为“地理学之父”。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李特尔是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从此,人地关系理论在各国发展起来。
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二次大战以前,是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近代时期。
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与中心:德国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理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人文地理学开始在诸多学科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被称为“新地理学时期”。
几个关键转化
(1)1960年代,开始关注更广泛的社会经济生活,注重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系的研究。
(2)1960-70年代,计量革命。涉及到“社会经济”的诸多主题,如人口学模型、社会学模型、经济发展模型、城市地理学和居住区位模型、工业区位模型和农业生产模型等,并提出了区位分析和空间科学等分支学科。
(3)1970-80年代,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内部的专门化和哲学上的多元化。
(4)1990年代,人文地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此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出现了两大趋势,即:人文地理学的社会转向和文化转向。
二战后,地理学吸收了近代科学的哲学方法论作为理论研究的指导,推动了人文地理学的革新。
现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3个阶段(重点)
-1979: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停滞阶段)
受前苏联影响取消了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除外);
出版大量的区域经济地理著作和经济地理学理论成果。
-1990:复兴阶段。
出版一系列著作。
1979年末,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大会,李旭旦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学术期刊《人文地理》创办。
人文地理学教材的出版,人文地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纷纷发展壮大
人文地理学在实际应用中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
:全面发展,提高阶段
一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共同关心
和僵持解决的紧迫任务,日益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和国民的关注。
二是人文地理学的几乎每一个研究领域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如城
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等)。
(2)无论是在基础理论和方法论上,还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了较大的
发展。
第2章(重点)
形式文化区:指一种或多种相互间有联系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地域范围。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如方言)。(重点)
中心地区
特征: 外围地区
边缘区(文化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指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功能影响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空间区域。(重点)
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共同点:都有中心,
功能中心位置是明确的
边界的界限确切或无过渡带
不同点:形式文化区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另外,形式文化区,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而功能文化区带有明显的人工影响烙印。
乡土文化区(感性文化区):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感、依赖感等构成的情结) ,形成的文化区。如民俗、信仰等(重点)
特征: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存在于人们的思
人文地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