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心的美元情结
导读:在中国,,美元到底值不值钱?对中国人来说,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元情结是怎样影响着普通人的生活?这么多资金放在银行里面,是为了谋求比人民币储蓄高一些的利息,还是为了躲避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抑或只是因为在国内没有什么适合美元使用的消费和投资渠道?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今年1月份,,%。“这个数字,比起世界第三大外汇储备地区香港的政府储备800多亿已经相去不多。可见中国人对于美元相当偏好。”加拿大某大金融机构驻北京的高级业务代表唐振续对此种现实感叹万分。
汉臣设计公司的总经理周十一郎是著名的美元“收集者”,他有很多外资客户,也常有外汇收入,而且他一有机会就把自己名下的资金换成美元。“让我有了美元是硬通货这一根深蒂固印象的人说出来自己有时候也不敢相信,竟是北京郊区的一个半文盲的房东老太太。”他谈起自己的美元情结由来同样感叹万分。
“那是十多年前和‘圆明园画群’一起居住的遭遇。当时很多画画的年轻人都住在圆明园附近的一个小村子,我刚刚开始学习苹果电脑做设计,喜欢那里的氛围,就找了一个小平房。但是第一天房东老太太就给了我一个深刻教训,她说这里的房租要付美金,每个月150美元,一次性付半年,就是900美元。当时我就傻眼了,我哪里有美元哦。我问她人民币行不行?她很轻蔑地说,没有美元就不要到这边来住!后来还是几位朋友凑了一点给我。因为他们卖画给外国人有美元收入,不过数额都不大,房东们就是知道这一点才专门盯上他们收美元。结果我后来给外国人做了一个月的私活才攒够了美元还给他们。”
就是这件事情之后,周先生左右打算,觉得美元利率高,又是世界通用货币,到了哪里都可以兑换,于是开始有意无意地把手上的钱兑换成美元。
“我每天的目标就是美元美元!”对北大的应届毕业生缪缪来说,这一点则比周先生明确得多。
“我一定要去留学,去读MBA,我需要尽快攒够学费。”缪缪从顾问公司那里得知,他这样的身份可以去英国和澳大利亚读硕士,只需要一年,费用只是十几万人民币,大概两万美元。缪缪现在日以继夜地给很多通俗杂志写稿,写小资生活,也写家居装修,偶尔觉得划算的话还会去做摄影模特,他说自己名气还不够大,所以每个月要赚上七八千元已经很吃力,“而且再换成美元的话就变得更加少了。”
缪缪说,他知道把学费汇到国外手续会挺麻烦,而且还要收不少手续费,但是这些他都没有时间来考虑。现在忙于毕业论文和商业两线写作的缪缪已经尽量学会把问题想得简单,他说:“为了有一天不再像这样一笔笔计算每个月的收入可以换成多少多少美元,现在怎么辛苦都值得。”
“手上有美元随时可以兑换成人民币,然而有人民币要换成美元却要这样那样的手续,所以中国人比较喜欢拿着美元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这就是可以自由兑换货币的优势。”唐振续这样评价国人的美元情结。
其实这种美元情结还有其历史渊源。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达到一个高峰,美元也成为其“金元外交”的重要手段,它和黄金储备挂钩的币值在众多经济未复苏的各国货币之中自然一枝独秀。到了60年代,美元的最辉煌期过去,到1973
年,金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长期疲软,一直到十几年之后才有所回头。但对于一直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来说,这些变迁似乎都太遥远。“在很多国人心目中,美元是好东西,比所有货币都值钱。”唐振续说,“这样的心态不是无缘无故的。改革开放后,一直到1995年之前,客观来说,人民币对应美元确实是一直在贬值,人民币对美元官方汇率由一比一到一比三再到一比八甚至更低,久而久之,人容易形成这样的心理定势。虽然说一个国家由以前的封闭过渡到经济的逐步开放,其币值往往会有一段长时期的下跌,但是累积下来的心理影响不可以低估。”
现居香港的汤世任80年代中在北京上大学,然后几经周折才留学美国,他似乎很理解美元在中国被不少人看作是硬通货的幻觉。他认为,美元情结与改革开放后美元在流通中的相对权威地位及美国文化的影响有关。他回忆大学毕业那一年,想给家里捎点东西回去,但凡发现好一点的进口货,例如皮鞋和家电,在出国人员服务部和特殊商品部都是要用美元才可以购买的。他还回忆工作之后的第一年,在女朋友过生日的时候,他特意托人兑换了几百元的外汇券,到友谊商店买了一只进口的手表作为礼物。
“虽然最后没有和她能够在一起,但这种行为当时被同事朋友们看作很有面子的事情。现在想起来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汤世任说,“当然,在国人心目中,美国的电影、音乐、服饰甚至快餐,都具影响力。因为国门打开之后,美国的产品和文化一下子涌进来,国人对美国怎么也比对欧洲亲。大家都觉得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美元也是最
闹心的美元情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