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后的四十年
二战后,东欧八国加入了苏联阵营成为冷战的重要阵地,从而终结了这些国家的民主进程。共产主义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成为主导潮流。
其实早在一战之后,东欧就新生了许多独立的主权国家,尝试民主发展的道路,但这条道路毕竟需要大量的时间,可到了30年代,历史的机遇似乎已经耗尽。民族差异、政局腐败以及30年代初波及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使这些新兴的民主国家不幸早夭。
在二战爆发的最初几年里,纳粹德国几乎占领了全部东欧。于是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在内的一批东欧国家联合起来,一致反抗纳粹铁蹄的践踏。其中,共产党在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领导的一支武装力量最为英勇。1945年二战结束,苏联红军接手了整个东欧(只有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相对独立)。
在纳粹德国宣布投降前夕,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前苏联共产党领导人斯大林在雅尔塔举行会晤,详细商谈了促使德国投降的策略和欧州发展的前景问题。
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信誓旦旦地向同盟国保证,在苏联保护下的东欧人民将享受自由投票和选择民主政府的权利。当时由于苏联红军还驻扎在东欧,所以丘吉尔和罗斯福也只能选择相信斯大林的承诺。仅仅过了3年,东欧各国共产党就在斯大林的支持下取得了实权。
“斯大林化”:计划模式
二战使东欧各国遭受到了致命的重创,数百万人在战争中死去,饥荒威胁着幸存者的生命,失业状况和通货膨胀又使社会道德越来越败坏。战前东欧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民主风气因为纳粹和苏联的占领而荡然无存。
在这样的背景下,占领苏联向东欧人民勾勒了一幅公正平等、经济富足的社会主义蓝图。在斯大林出谋划策下,东欧各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达成了暂时性的共识,直到他们获得全部政权。
曾与纳粹进行过殊死站斗的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则是通过暴力夺取了政权。到1948年,亲苏势力迅速在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建立起了“人民民主共和国”。东德最初属于苏联的军事占领区,后来也在当地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至此,斯大林最终控制了整个东欧。
斯大林一方面打算将东欧作为拱卫前苏联的国防缓冲地带;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进一步扩大意识形态及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他相信在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下,整个世界终将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当时苏联已经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体制,斯大林希望它产生链式反应。
斯大林提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政府以人民的名义掌控全国的工厂、农田、矿场以及其他全部生产部门,在这种体制下,每年生产的产品总量和种类,物价水平的高低,工人的工资等等均由政府经济计划管理人员一手控制。
苏联模式下的计划经济强调诸如钢铁生产和煤矿开采等重工业领域的发展。而类似汽车、服装和电视等生活消费品由于生产量少,就变得供不应求,进而价格飞涨。此外,尽管政府声称保证每个人的“工作权”,但实际上这只是“苦工低酬”的代名词。
由于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又不重视与之配套的环保产业,污染成了一个重大问题,但东欧政府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应对措施。工厂管理者长期处于完成生产定额的压力之下,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经济计划的管理人员对环境污染问题也就一直视而不见。
在东欧大多数国家里,政府接管了原本私有化的农场,随后将它们重组为大型的国有农场或者合作社,农民在这里
铁幕后的四十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