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业深陷中航油困局
随着近期国内航油调价,“中航油”的名字再次回到公众视野。
“中航油”首次成为焦点,始于2004年12月其旗下海外上市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巨亏。,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被迫向新加坡当地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由此,“中航油”这个拥有专用码头15个,输油管线近1000公里,铁路专用线近百公里,控制水运能力近300万吨,总储油能力186万立方米,航空加油站110多个的航油“巨无霸”公司,开始受到公共言论的检查。
“中航油”:两个还是一个?
然而,此“中航油”非彼“中航油”,更非海外的“中航油”。长期以来,中国各航空公司抱怨、造成其账面巨额亏损“元凶”的,一直是一家全称为“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的航空附属服务企业。
现在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注册企业名录中,其已被“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这个更具“现代企业制度”的名称取代了。并且,新公司也不再是独资企业,而是由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持股,三方持有的股权比例分别为51%、20%和29%。
2007年7月“中航油”停止给鹰联航空飞机加油,导致241名旅客滞留机场的事件,其法律意义上的责任方,是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华北油料公司下属的中国航油河北分公司。
由此,所谓的“中航油”,主要是指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两家。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是于2002年10月在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基础上组建的,直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为2006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最大的1000家企业集团中排名第68位的大型中央国有企业。
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则属于集团公司控股的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航空油料供应企业,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合作计划成员。该公司注册资本38亿元,总储油能力100万立方米,设有5个地区公司、
2个直属公司、15个分公司,在上海、中南地区、海南、新疆等地以控股或参股方式设立了8家中外合资公司或国内合营企业。
所以,在公众眼里的“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而在各个航空公司眼里,他们每天要打交道加油和结算的公司,则是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这个中国最大的航空油料供应企业。
不过,考虑到航油供应需要采购的支持(中国多年来只有中石化、中石油、中化国际、中航油、珠海振戎以及中海油拥有原油进出口权,而中航油独家享有航煤进口配额),以及航油有限公司在人事任免、业务管理上由中航油集团总指挥的事实,公众把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混淆,也并非全无道理。
垄断的“服务”
中国民航系统经过早期改革、形成了航空公司、机场、信息、航油、航材、空管等产业事业体系已经多年。
中航油总公司本来是作为航空系统后勤服务企业而存在的,但多年来的独家垄断供油,使其成为日益市场化的航空公司最头痛的“服务公司”。这是因为,航油燃料成本是世界各国航空公司的最大成本项目,大约占飞行成本的
1/2,占总成本的1/3。
而我国由于汇率和人民币价格压低因素,也造成进口飞机折旧和租赁成本过高,而航空油料,长期以来大约占民航企业飞行成本的2/3、企业总成本的1/5~1/4。近年来,
民航业深陷中航油困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